農歷十二月廿九或三十為除夕,俗稱“三十年夜”、“過年”。舊時,農歷十二月二十至三十,稱日為夜,俗稱“二十夜、廿壹夜、廿三夜……三十夜(月小,廿九稱三十年夜)”。廿三夜送竈君上天,此日前要“撣塵”(今稱大掃除)。“廿三夜”晚飯前於竈龕前設供祭竈君,撕下竈君像朝天焚燒,稱送竈君上天,至除夕換上竈君新像。此俗在余姚農村壹些地區尚保留。
農歷正月初壹為春節。零時正,放“開門炮”,祭“天地神”,早食豆茶、湯圓、年糕、粽子,謂之“頭頭順流,團團圓圓,年年高升。”祭祖、拜墳歲。逢人拱手護道“恭喜發財”。忌用剪刀、掃帚、秤桿、點燈(未昏即眠);忌說“死”、“輸”、“光”等。死了人不報喪,不辦喪事,過初五再料理。席上忌食整條魚,謂之“有頭有尾,吃剩有余。”大嵐壹帶還忌早晨打噴嚏,以為壹歲不鍵;忌白天打破碗盞,若打破,則念“大碗生小碗,明年生小倌”,以討彩解魘。次日開始走親戚,百年,互贈禮品,給小孩拜歲錢,到正月十八止。解放以後,國家規定春節例假三天,時興向烈軍屬拜年和饋贈禮品。迷信活動逐漸減少,走親戚、拜墳歲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