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間,供奉神龕的事項主要記載在《工作記錄檔案》中,如《於今左》、《框裱左》、《油木左》、《廣木左》、《琺瑯左》、《如意閣》等。雖然雍正時期的檔案中已有不少關於小生制作活動的記載,但現存的做法卻不多見。目前故宮內的稀世神龕多為乾隆年間所制,其樣式和裝飾內容融入了滿蒙漢藏宗教和生活中的諸多藝術元素。根據檔案記載,乾隆年間,宮內寺廟的制作遵循傳統的審批方式。內務府官員向皇帝呈獻佛像和神龕時,皇帝會先下命令“洗法身,開面,染如綠發”,然後讓制造所給佛像指定神龕,再讓如意閣或中正殿按照皇帝的意圖繪制圖案。珍貴的金銀神龕必須先做好模型。皇帝經常會提出壹些建議,讓它重新修改和呈現,有時會反復,直到滿意為止。內務部下屬各部門根據分工性質承擔工作。比如“錢糧庫”準備各種制作佛龕的材料,“廣木”、“油木”、“裝裱”承接各種佛龕。除了制作龕位、覆油、鑲嵌外,還要裝上赤金或黃緞,在龕位背面雕刻四體字。“左”承接各種金銀壁龕及各種鑲嵌工藝。“琺瑯作品”承擔建造琺瑯龕和琺瑯飾品;除了為佛龕畫圖案,如意閣還負責各種玉雕技藝。壹個制作精良的神社通常需要建設處多個部門的配合。
神社做好之後,最後的接受者往往是天皇本人。不要小看皇帝的審美能力和精湛的工藝。工匠因制作不能讓皇帝滿意的佛龕而被罰款的事時有發生。從“用料差”、“尺寸不合適”到“做工粗糙”,都可能是被處罰的理由。乾隆十三年(1770)七月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建辦向乾隆贈送太後萬壽節用的四個佛龕時,皇帝認為“佛棺小而粗糙,何不在金塊中用壹塊好的圓金塊”等等,並下令相關負責人“事事要商量”。之所以處罰如此嚴厲,原因極其簡單:這個佛龕是專門為皇太後80大壽打造的,而皇太後又是極其拜佛的。大家都知道乾隆皇帝是最孝順的君主。我們怎麽能容忍任何錯誤,使利基?這也說明了皇帝對神龕制作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