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風格特征:
印象主義印象主義(1874-1886):在沒有可靠知識的情況下,用瞬間的印象作畫。畫家抓住壹個有特點的面去畫,就得飛畫筆直接在畫布上畫出顏色。他們只能考慮畫的整體效果,較少考慮細節。印象派用粗放的筆法作畫,作品缺乏裝飾,是壹種散漫的筆法。印象主義取室外陽光下對景物的直接描繪,追求揣摩光線和色彩變化的思維,根據頭腦中的加工將瞬間的光感附著在畫布上。這種對光和色的思考也達到了色和光感知美的極致。
2.創建方法:
印象主義主張根據太陽光譜中的紅、橙、黃、綠、藍、紫七種顏色來反映大自然的瞬間印象。印象派作品選擇的題材非常廣泛,畫家們試圖捕捉城市和鄉村中不斷變化的自然。
3.藝術觀點:
印象派畫家反對當時占據正統地位的古典學院派,反對日益陷入俗套和矯揉造作的浪漫主義。而是在柯羅、巴比松學派、庫爾貝的現實主義畫風的推動下,吸收了荷蘭、英國、西班牙、日本、中國等國繪畫的營養,並受到現代科學尤其是光學的啟發。他們認為所有的顏色都是由光產生的,所以他們基於。因為光是瞬息萬變的,他們認為只有抓住光的閃光,才能揭開大自然的奧秘。因此,在繪畫中,我們註重對外界光線的研究和表現,提倡走到戶外,在陽光下根據眼睛的觀察和對場景的直接感受進行繪畫,以表現物體在光線照射下顏色的微妙變化。由此,印象派繪畫在陰影的處理上,把傳統繪畫的黑色變成了明亮的藍色和紫色。印象派繪畫用點代替了傳統繪畫簡單的線條和表面,從而實現了傳統繪畫無法實現的對光的描繪。具體來說,當我們近距離觀察印象派畫作時,會看到許多顏色雜亂的不同小點,但當我們遠距離觀察時,這些小點會像七種顏色的光壹樣聚集在壹起,給人以光的感覺,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印象派畫家因為個人興趣不同,分為兩種:強調光和色,強調造型和寫生。前者以莫奈、雷諾阿為代表,後者以德加為代表,卡米爾·畢沙羅介於兩者之間。
印象派畫家由於對外界光線和色彩的追求,主要以身邊瑣碎的事物和直接的經歷為題材,描寫更多的是現實中的人和自然景物。構圖上更多截取客觀物象的片段或場景來處理畫面,打破了寫生與創作的界限。在長期的寫生過程中,這些畫家發現光線對顏色的影響很大:不同的天氣、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間,同樣的景物會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和不同的色調,物理光學也被科學家發現,對空氣中的顏色變化有了新的科學認識。比如同壹個教堂,畫家在不同的時間畫出不同的色彩效果。陽光照射時,物體被太陽照射的部分受到光源的影響,會偏向光源的色調,背光或投影不是灰色的,而是有豐富的色彩構成;再比如,秋天的森林是金黃色的,披著金黃色的樹幹和石頭呈現出紫色而不是原來的顏色,等等。畫家將這些色彩規律運用到畫作中,“色彩學”就此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