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保亭地區的黎族有杞、哈、賽等方言,每個方言區的語言、生活習俗亦有所異,但其文化藝術娛樂等方面基本相同。千百年來,黎族人民在長期與自然和社會生活的實踐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成為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珍貴遺產。民間流傳的口頭文學,有民歌、故事、神話、寓言、諺語、謎語、舞蹈、音樂的藝術和織錦等。以民歌最具特色,種類有勞動歌,情歌、哀歌、生活自然等。
黎族民間舞蹈《打柴舞》、《打碗舞》、《八音舞》、《雙刀錢鈴舞》、《逗娘舞》等等。黎族民間傳統竹木樂器種類主要有口弓、鼻簫、利咧、洞勺、拜、嗶噠、獨求鼓、叮咚木等八類。愛好者組合的業余“八音樂隊”,即小銅鑼、小木鼓、木琴、竹笛、嗩吶、銅鈴、小鈸、畢噠8種樂器組合的演展隊。鄉村舉行婚禮、入新屋的時候,都請來八音隊,吹吹打打通宵正旦。它是黎族社會文明進步史的寫照,也是中華民族光輝燦爛文化寶庫的精品。 海南省黎族織錦起源於殷周時代,早在3000多年前,生活在海南島上的黎族先民就已掌握了紡織技術,是中國各民族中最早掌握紡織技術的民族之壹,其中保亭是全海南省黎錦最集中的市縣之壹。在宋元兩代時,黎族的棉紡織業已經相當發達,其棉紡技術和棉紡織工藝品已經達到壹個很高的水平。特別是這壹時期歷史上最傑出的紡織家黃道婆,在學習和總結黎族紡織技術的基礎上,不僅改革和創新了去籽、彈花、紡線、織布等紡織工具,還運用和推廣黎族紡織錯紗、配色、綜線、絮花等技術,織成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花紋圖案。到明清兩代,黎族織錦發展達到頂峰,黎族織造的龍被等黎錦精品成為人們爭相收藏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