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朱美福(1913 —1966),女,1913出生於上海。她是中國現代作家傅雷的妻子。江洋稱其為溫柔的妻子、慈愛的母親、沙龍裏美麗的女士和能幹的家庭主婦。
3.傅聰,1934出生於上海,八歲半開始學習鋼琴,九歲師從意大利鋼琴家梅百奇。1954去波蘭留學。1955年3月獲第五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季軍,馬祖卡最佳獎。自1959離開家鄉從事藝術,轟動壹時。此後,他走遍五大洲,獨自馳騁在國際音樂舞臺上,獲得了“鋼琴詩人”的美譽。
擴展數據
書籍介紹
傅雷的信在“文化大革命”中丟失了,當時傅家所有的家當都被抄了,的信也未能幸免。十多年後的壹天,上海音樂學院發現了傅雷的壹些遺物,包括壹本用黑紙包著的練習冊,名為《康格書信節選》。
1986,傅聰得知此事後,堅決拒絕發表這些信件,因為他覺得自己的思想和文字太不成熟,無法和年輕時的父親相比。?
所以之前版本的《傅雷家書》往往只是傅雷的壹段獨白。我們只能想象或猜測傅聰如何回應他的父親,這是壹個很大的遺憾。
在家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平時對孩子教育極其嚴格的傅雷,表達了自己的心聲,深愛著兒子:“妳走後的第二天,妳想寫壹封信,怕妳煩,就這樣。”但是沒有壹天不在想妳。" (1954)
“妳回來了,又離開了;很多新的工作,新的忙碌,新的變化等著妳,妳不會感到孤獨;然而,我們冷靜下來,慢慢恢復了我們單調的生活。與剛剛過去的聚會和熱鬧相比,難免顯得空蕩蕩的。”(1956)“我兒子交了朋友。世界上還有什麽能和這種幸福相比呢!雖然以後妳我相聚的次數會越來越少,但我至少在精神上是溫暖的,不孤獨的。”
在信中,傅氏家族探討了音樂藝術和文學創作的深度和高度。傅雷緩解了傅聰在藝術道路上的情感問題:“妳說矛盾和快樂總是有的,但我相信,沒有矛盾,藝術家是不會進步、進化、不會深入的。”(1955)還興奮地交流著自己剛剛看的劇和電影。“常翔宇的天籟之音太美了,上下音域很寬,演技和文筆都很好。”(1956)
這些家書,因為時代悲劇中傅磊壹家命運的變化,更顯得悲涼而富有感染力。傅雷在給兒子的最後壹封信中,心情沈重地說:“人生有許多困難。我們必須不斷改造自己,與壹切傳統的、資本主義的和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感情和習俗作鬥爭。我們必須拋棄壹切人生觀和舊的社會規範。”(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