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主要節日有關門節、開門節、潑水節、花街節等。
壹、關門節,開門節
關門節,傣語“毫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9月15日(公歷7月中旬)。開門節,傣語稱“翁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12月15日(公歷10月中旬)。
在這兩個節日當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舉行盛大的賧佛活動,向佛像佛爺敬獻美食、鮮花和錢幣,在佛爺佛像前念經、滴水,以求佛賜福於人。從關門節到開門節的3個月內,是“關門”的時間,為壹年中宗教活動最頻繁的時期。
禮佛,聽佛爺講經,7天壹小賧。晚上要放火花、爆竹、高升(孔明燈),舉行“趕擺”。關門期間,男女青年可以談情說愛,但不能結婚,不能外出;待“開門”後方能結婚和外出。
二、潑水節
1.傣歷年——潑水節是傣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或“楞賀桑勘”,意為六月新年。時間在傣歷6月下旬或7月初(公歷4月中旬)。約在農歷清明後十日舉行,它象征著“最美好的日子”。節期壹般是3天。頭兩天是送舊,最後壹天是迎新。
2.潑水節祝福,壹清早人們就要采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擔來清水“浴佛”——為佛像洗塵。“浴佛”完畢,集體性的相互潑水就開始了。壹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種各樣的容器盛水,湧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戲,逢人便潑。
3.潑水節也是未婚青年男女們尋覓愛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時節。潑水節期間,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歡做“丟包”遊戲。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制作的花包,是表示愛情的信物。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潑水節自然少不了舞蹈。大規模的舞蹈主要安排在潑水節的第三天,如象腳舞和孔雀舞等。
4.潑水節“高升”,“放高升”是潑水節的又壹項保留節目。高升是傣族人民自制的壹種煙火,將竹竿底部填以火藥和其它配料,置於竹子搭成的高升架上,接上引線,常在夜晚燃放。
三、花街節
花腰傣最隆重的節日要數農歷正月十三的“花街節”。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從周圍的村寨匯集到花街。節日的花街熱鬧非凡,身著盛裝的小蔔少(少女)排成長隊,款款走過花街,競妝比美,風情無限;小夥子們則瞪大眼睛尋找意中人。
擴展資料:
傣族飲食
傣族主食以大米為主。德宏地區吃粳米,西雙版納等地愛吃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傣族著名的香竹飯又稱竹筒飯,即把糯米放在香竹筒裏,用水浸泡15分鐘後,用火烘烤而成的。吃時,捶打竹筒使之變軟,竹筒內壁的竹膜便貼在飯上,用刀壹剖兩半,香竹飯便脫竹而出,香氣濃郁,飯軟而細膩。
傣族也食昆蟲。傣族地區潮濕炎熱,昆蟲種類繁多。經常食用的昆蟲有蟬、竹蟲、大蜘蛛、田鱉、螞蟻蛋等。捕蟬是在夏季傍晚,蟬群落在草叢中時,蟬翼被露水浸濕,不能飛起,婦女們就趕快把蟬揀入竹籮裏,回家後入鍋焙幹制醬。
生、鮮、酸、辣、野是傣家菜的特點。酒為傣族人民所嗜愛,壹般都是自家釀制,度數不高,味香甜。茶是當地特產,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葉茶。喝時在火上略炒至焦,沖泡而飲略帶糊味。嚼檳榔的習慣也很普遍。嚼食檳榔要拌以煙草、石灰,終日不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