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儒墨道對音樂是什麽態度?

儒墨道對音樂是什麽態度?

儒家思想:

儒家樂論充分肯定了音樂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荀子認為,在動蕩的時代,音樂可以激勵前方的士兵勇敢善戰,在和平的環境中,音樂可以使人以禮代勞。

在音樂內容和藝術形式上,儒家樂論把“善”、“和”放在第壹位,藝術形式美放在第二位。中國傳統音樂美學以“和”為核心,對中國音樂家的發展影響深遠。儒家樂論也把樂師藝術作為認識真理的途徑。

道教:

老子的《道德經》是中國古代樂論的著名論點。他認為,最美的音樂應該是讓人感到和諧、平靜,而這種平靜可以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修養和升華。

代表性人物

(1)老子(約公元前571-公元前471):

老子是古代哲學家。他認為事物的矛盾變化是由壹種叫做“道”的自然規律所支配的。老子的人生態度是積極的。在音樂思想上,他認為美與醜存在於對比中,兩者的聲音相得益彰。“天上的人都知道美就是美,惡就是惡:大家都知道好就是好,壞就是壞——老公只住在屋裏:所以不能去。”

②莊子(約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

基於崇高自然的思想,莊子認為音樂美的本質是人的自然情感。音樂美的原則是自然而不做作,有樸素的美感。音樂擺脫了儀式的束縛,符合自然,符合人性。

莊子認為聲音有三種:“人聲”(人工音樂)、“地聲”(風吹草動之聲)、“自然之聲”。這種音樂“聽不到,要看無鋒フウカ之形,滿天地,裹六極。”

墨家:

墨家是與儒家相對立的樂派。墨子生於魯,是壹位偉大的思想家、學者和政治活動家。在音樂上,他強烈反對儒家“禮樂治天下”的思想,生活態度過於消極,只求滿足最低生活要求。音樂的社會功能還沒有被完全理解。

墨子認為,既然音樂藝術不能“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亦必富民”,那就只能增加勞動者的負擔;音樂不僅不能統治世界,而且“享受比復雜更多的人能統治比寡婦更多的人。”

擴展數據:

中國對傳統美學的定義

(1)美在於意象,審美活動是在物質世界之外構建壹個意象世界;

(2)意象世界照亮現實世界,這就是中國美學所說的“自然”。它不是邏輯上的“真理”,而是存在的“真理”,是壹個充滿生命和趣味的世界;

(3)審美活動是人的超理性精神活動。

中國傳統美學給了我們重要的啟示:

第壹,美在於意象,審美活動是在物質世界之外構建壹個意象世界;

其次,意象世界照亮現實世界,這就是中國美學所說的“自然”。它不是邏輯上的“真理”,而是存在的“真理”,是壹個充滿生命和趣味的世界;

第三,審美活動是人的超理性精神活動。總之,我們在建設真正國際化的現代美學和創造新的理論時,不能離開中國的傳統美學。對我們來說,中國的傳統美學還是壹個沒有完全打開的寶庫。

百度百科-中國傳統美學

  • 上一篇:作文題目:我們不需要紙質書嗎?
  • 下一篇:BBS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