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儒家的理解,理想人格包含多重內涵。早在先秦時期,儒家就已經提出了自我成就的理論,所謂自我成就也就是理想人格。孔子說仁的基本要求是愛人,這就決定了理想人格在仁的精神中應該是有意義的。
儒家思想內涵豐富復雜,在吸收古代書刊精華的基礎上,逐漸發展出基本理論和思想,即強調團結,強調君臣父子。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第壹次打破了統治階級對教育的壟斷,由“在官學”變為“私授”,使傳統文化教育傳播到全民族。這樣,儒家思想就有了堅實的民族心理基礎,被全社會所接受,逐漸儒家化全社會。
擴展數據:
儒家基本堅持“親”、“尊”的立法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仁政”。儒家思想對封建社會影響很大,長期被封建統治者視為正統思想。
儒家“禮治”的根本含義是“差別”,即尊嚴、尊卑、年齡都有自己特殊的行為準則。只有貴族、長幼、長幼、親疏各有其禮,才能實現儒家眼中的君君、大臣、父、子、兄、弟、夫、妻的理想社會。
國家的治理依賴於等級秩序的穩定。儒家的“禮”也是法律的壹種形式。它以維護宗法等級制度為核心,違反了“禮”的規範,就會受到“刑”的懲罰
儒家的“德治”學說就是提倡道德熏陶和教育。儒家認為,無論人性是善是惡,人都可以受到道德的影響和教育。這種教育方式是壹種心理上的轉變,讓人心生善念,知恥而不惡。這是最徹底、最根本、最積極的方式,是法律制裁力所不及的。
儒家的“人治”學說,是重視人的特殊性、人可能的道德發展、人的同情心,把人作為可以改變的、具有復雜的選擇能動性和倫理性的“人”來管理其統治的思想。從這個角度看,“德治”與“人治”有著密切的聯系。
“德治”強調教化過程,“人治”強調道德家本人,是壹種聖人政治。因為儒家認為“人格”具有巨大的號召力,在此基礎上,發展成為“治民為政”、“治民無法”等極端的“人治”主義。
百度百科-儒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