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鬧花燈是元宵節漢族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而正月十五,又是壹年壹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節稱為“燈節”在山西的縣城壹級城廓甚至鄉,鎮中,這些居民集中地,繁華熱鬧區,在正月十五到來之前,滿街掛滿燈籠,到處花團錦簇,燈光搖曳,到正月十五晚上達到高潮。
2.正月十五的“觀燈”已經成為山西民間群眾自發的活動。,在正月十五晚上,街頭巷尾,紅燈高掛,有宮燈,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吸引著觀燈的群眾。太原壹帶,太谷縣的燈是很有名氣的。太谷的燈,以品種繁多、制作精巧、外觀引人出名。
3.花燈,又名“彩燈”“燈籠”,是中國傳統農業時代的文化產物,兼具生活功能與藝術特色。花燈是漢民族數千年來重要的娛樂文化,它酬神娛人,既有“儺戲”酬神的功能,又有娛人娛樂的價值,是漢民族民間文化的瑰寶。
元宵節鬧花燈來歷介紹:
1、來自隋煬帝
有的傳說,隋煬帝色迷心竅,欲娶自己的妹妹。妹妹硬扭不過,借托除非正月十五出現繁星滿地的奇跡,才可成婚。隋煬帝下令京城四周百姓到十五日晚每戶燃燈火,違令者斬。至十五日晚,妹妹登樓見滿地都是燈火,誤以為真是繁星落地,縱身投河自戕。為了紀念這位不甘淩辱的女子,民間百姓每逢正月十五都燃起了燈火。
2、來自漢武帝
有的傳說,燈節源於漢武帝。當時宮女元宵正月過後想念家中父母,宮深禁嚴,怎麽外出相會呢?足智多謀的東方朔得知後很同情,便設計成全她們,他先散布謠言,說火神君將派員火燒長安城,城裏宮內壹片恐慌。
後又向武帝獻計,十五晚上宮廷內人員壹律外出避災,滿城大街小巷,庭院屋門,都掛上紅燈,好像滿城大火,以騙過天上觀望監視的火神。武帝允諾,宮女們元宵遂趁機與家人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