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有嚴格的格律公式,每個曲牌在句式、字數、平仄等方面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雖然有固定的框架,但並不死板。在固定框架中允許交錯字符,可以在壹些曲牌中加入句子。用韻上,允許平仄,比格律詩的絕句和宋體詩靈活。
元初和元末的不同特點
壹、前期是元雜劇的全盛時期,作家主要活動於大都、平陽、東平壹帶。代表作家有關漢卿、白樸、馬致遠、王實甫等。現存80元雜劇。物種早期,著名的悲劇代表作都是在早期產生的。
1.早期戲劇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塑造了壹系列敢於反抗的鮮活人物形象。
2.語言以北方方言和中原口語為基礎,吸收了民間歌唱藝術的營養,具有質樸、自然、生動、潑辣的特點。
3.與舞臺的結合非常緊密,這充分說明了?藝術的生命力,這就是所謂的本色。
第二,後期雜劇創作移師杭州,以鄭光祖、龔天庭、喬光、秦等為北遷作家。重要作家的南遷是雜劇創作消亡的原因之壹。
1.後期作品缺乏前期創作的現實性,愛情劇、文人故事劇、神仙道教劇有所發展。同時對藝術美的追求和情節的曲折離奇,失去了前期的魅力。
2)作家南遷後,雜劇創作脫離了產生和發展的土壤。隨著南戲的並存,逐漸發生變化,雜劇的形式不可避免地衰落了。
擴展數據
元曲四大家指的是關漢卿、白樸、鄭光祖、馬致遠。他們代表了元雜劇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成就,因此被稱為“元雜劇四大家”。
元雜劇的四大悲劇是:關漢卿的元,白樸的雨,馬致遠的《漢宮秋》和紀的《趙氏孤兒》。元代四大愛情劇:關漢卿的《月亭》、王實甫的《西廂記》、白樸的《馬上上墻》、鄭光祖的《倩女幽魂》。四大南戲分別是《荊軻》、《柳》、《拜殺:的故事》、《大白兔的故事》、《明月亭》(不是關漢卿寫的)和《殺狗》。
關漢卿的雜劇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揭露了社會黑暗勢力的醜惡和腐敗,歌頌了人民特別是青年婦女的戰鬥精神,在對現實的深刻描寫中滲透著民主和人道主義的光輝思想。他的代表作《竇娥院》、《望江亭》、《單刀會》等,已演出數百年。
白樸的《吳彤雨》是根據白居易的《長恨歌》改編的,描寫了唐明帝和楊貴妃的故事。其語言典雅、華貴、華美,為雜劇文派之首。
馬致遠的《漢宮秋》是中國十大古典悲劇之壹,講述了趙君出塞外的故事。它大膽地改變了歷史事實,塑造了王昭君以國家利益為重的愛國者形象,抨擊了皇帝左右官員和武將的昏庸無能。
鄭光祖的作品以描寫男女愛情生活的劇作為主,擅長文采和語言的優雅,深受王實甫的影響。
對這些元曲作家的整理和評價,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元代鐘思成《鬼錄》將關漢卿列為第壹雜劇作家,賈稱關漢卿為“梨園之長、總編輯、雜劇劇團之首”但明初朱權的《太和尹正譜》首推馬致雲,認為他“優於群雄”,視關漢卿為“可升可降的人才”。
百度百科-元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