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當代價值如下:
先秦時期儒家德育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來源,其倡導的"仁愛","公忠","孝慈"等觀念已經深深地融入到中華民族精神之中,在中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並仍為當今中國德育工作的主要內容。
儒家起源
儒者為何名為儒,儒字含義許多人皆未求深解的。儒家思想資源“來源於堯舜與西周的《尚書》《詩經》在孔子時代已經成為包括孔子在內的人們所依憑的文化經典。”
周禮曰:儒家得道以民。所謂得道,壹曰禮樂,二曰仁義。先得禮樂者,乃儒家元聖周公姬旦也。周公攝政,五年營建洛邑,六年制作禮樂,依據周制,參酌殷禮,制定了田制、管制、祿制、樂制、法制、溢制、畿服制、嫡長子繼承制等。
形成了相當完備的典章制度,世稱周禮或曰周公之典。周公曾作大誥、康誥、酒誥、周官、立政諸篇,倡導天命不僭、天命靡常之思想,張揚敬德保民、明德慎罰、孝養父母、以德輔天之言行。
孔子於周禮向往不已,曾有吾從周之誓言。孔子於周公膜拜頂禮,為久矣,曾曰,吾不復夢見周公而長嘆。為閱周公之典,訪元聖之跡,孔子於周景王年間,攜弟子南宮敬叔入周問禮於老聃,問樂於萇弘。周公及三代禮樂,乃後起儒學之先導。洛邑成周,乃中國儒學之祖庭。
章太炎在《國故論衡》中認為,儒有三科,關達、類、私之名,達名為儒。儒者,術士也。儒之名蓋出於需。需者,雲上於天,而儒亦知天文,識旱潦。儒是指壹種以宗教為生的職業,負責治喪、祭神等各種宗教儀式。他說:“儒本求雨之師,故衍化為術士之稱。”
胡適《說儒》中,根據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人部》對“儒”的解釋為:“儒,柔也,術士之稱。從人,需聲”。而正是這個將儒釋為柔,引來許多不同的說法,甚至於立場截然不同的大辯論。
胡適認為儒者為殷遺民,而這些人於亡國之後,淪落為執喪禮者,儒為周代社會對有此類文化之術士之蔑稱。因已遭亡國,其文化只能以柔弱之勢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