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3日是第23個全國愛耳日。今年的主題是“關愛聽力健康,聆聽美好未來”。
根據世衛組織此前公布的數據,全球有11億年齡在12歲至35歲之間的年輕人,因接觸娛樂環境中的噪音而面臨聽力損失的風險。那麽,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不良習慣會導致突發性耳聾或聽力下降呢?
壞習慣1:過度使用耳機
家住廣州的李先生每天用耳機大概兩個小時。三年後,他發現自己經常耳鳴,聽力下降。最終確診為雙耳高頻神經性聽力損失,未來可能需要長期佩戴助聽器。專家表示,長時間戴耳機會引起外耳道炎,尤其是在嘈雜的環境下。如果耳機音量過大,對內耳道的損傷也會增加,而且由於內耳毛細胞是不可再生的,這種損傷是不可逆的。
戴耳機要遵循60-60-60原則。
專家建議,相比傳統入耳式耳機,推薦使用質量達標的耳機或降噪耳機,並註意保持耳塞清潔。不管用什麽耳機,都要遵循60-60-60原則。
北京同仁醫院耳科主任李永新說:“耳機音量應小於最大音量的60%,連續聽應小於60分鐘。聽耳機時,周圍環境的聲音應小於60分貝。比如我們現在這樣說話的聲音大概是30分貝左右。比如我提高聲音,老師好,聲音可能是60分貝。如果年輕人還喜歡去歌廳,聲音會接近90甚至100分貝。”
壞習慣二:摳耳朵。
耳垢在醫學上被稱為“耵聹”,是由耳道皮膚腺體分泌的灰塵和皮屑混合而成,能保護鼓膜。壹般情況下,人在咀嚼時,耳垢會自行排出,不需要主動清理。
北京同仁醫院耳科主任李永新說:“原則上不能隨意拔耳朵,因為拔耳朵會損傷皮下血管,導致這根頭發脫落。這些毛發的生理功能是將耳垢移出耳道,在刮耳過程中可能會損傷皮膚,引起感染和外耳道炎。”
很多人習慣在洗完澡後用棉簽清理耳朵,也是不可取的,因為棉簽和外耳道的直徑差不多,很可能會推到耳道內側。因為耳垢本身具有壹定的酸性,如果靠近耳膜,也會影響聽力。對於兒童來說,由於他們的耳道比成人更狹窄,皮膚免疫力更脆弱,不當的掏耳更容易引起外耳炎。如果孩子因為耳垢堵塞導致耳痛、聽力下降,建議去醫院治療。如果遇到耳朵進水,可以把棉簽放在耳孔處輕輕吸水,不要放太深。
另外,雙方壹起擤鼻涕也不合適。因為壓力過大,鼻腔分泌物通過咽鼓管進入中耳,也容易引起中耳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