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日是中秋節。中秋節在農歷的八月十五日,所以也被稱為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如中秋節、中秋節、中秋節、八月節、八月節、追月節、賞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它是中國許多民族和有漢字的國家流行的傳統文化節日。
八月十五的習俗是什麽?
1,賞月
中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記載“秋日黃昏落月”,即祭拜月神。在周代,每逢中秋之夜,都要舉行迎寒祭月的活動。擺壹個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
2.吃月餅
俗話說“八月十五是滿月,中秋月餅又甜又香”。月餅最初是用來祭祀月神的。“月餅”壹詞最早出現在南宋吳的《梁璐夢》中。在那個時候,它只是壹種像淩華蛋糕壹樣的蛋糕形狀的食物。後來,人們逐漸將中秋節與品嘗月餅結合起來,月餅象征著家人團聚。
3.祭月
月下,把月亮雕像對著月亮的方向,紅燭高燃。全家輪流拜月,然後主婦切團圓月餅。提前把人裁掉算算全家的人數,家裏的和外地的,都算在壹起,不能多裁或少裁,大小要壹樣。
4.點燃燈
中秋夜燈的內燃蠟燭用繩子綁在竹竿上,高掛在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呈之字形或各種形狀掛在房屋高處,俗稱“樹上中秋”或“豎著中秋”。
5.觀察潮汐
浙江中秋節除了賞月,觀潮是另壹項中秋活動。中秋節觀潮的習俗由來已久,在漢代梅成的《七毛賦》中有詳細的描述。漢代以後,中秋觀潮更加流行。朱廷桓的《明補武林往事》和子木的《孟良錄》中也有觀潮的記載。
6.去月球
在皎潔的月光下,人們穿著華麗的衣服,三五成群地出行,或漫步街頭,或秦淮河上缺船,或上樓看月華,有說有笑。舊時代,南京人有壹個專門的“在月亮上行走”的祈禱:任何沒有兒子的已婚婦女都會去夫子廟,然後過橋,相傳會有“夢熊之喜”(意思是生男孩)。
7.玩燈籠
中秋節打燈籠大多集中在南方。比如前面提到的佛山秋祭,有各種各樣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子燈、鳥獸花木燈,令人嘆為觀止。
中秋節是怎麽來的?
“中秋節”壹詞最早出現在《李周》壹書中,但這個全國性節日真正形成是在唐代。《唐太宗》記載了“八月十五日中秋節”。這也是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我國古代就有“秋暮暮月”的習俗。晚上的月亮是為了祭拜月神。在周代,每逢中秋之夜,都要舉行迎寒祭月的活動。擺壹個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必須切成蓮花形狀。月下,把月亮雕像對著月亮的方向,紅燭高燃。全家輪流拜月,然後主婦切團圓月餅。提前把人裁掉算算全家的人數,家裏的和外地的,都算在壹起,不能多裁或少裁,大小要壹樣。
唐朝的中秋節非常流行賞月和玩月。北宋八月十五的夜晚,全國人民,無論貧富老少,都穿上大人的衣服,燒香,表達自己的願望,祈求月神的保佑。在南宋,人們互贈月餅作為團聚的象征。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造佛塔等活動。自明清以來,中秋節的習俗更加流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香、種中秋樹、點塔燈、放天燈、賞月、舞龍等特殊習俗。
今天,在月亮下玩耍的習俗已經很少了,但宴飲賞月仍然很流行。人們飲酒求月慶祝美好生活,或祝願遠方親人健康幸福,“與家人共度千裏”,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