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桂花遍地開”。此時走在洛陽的大街小巷,會聞到壹陣陣的甜香,讓人無法駐足欣賞。農歷八月的“桂月”綽號也由此得來。
每年的8月15日是中秋節,中國的傳統民族節日。它起源於古代在秋天祭拜拜月的習俗,農歷八月十五恰逢秋天的中間,因此得名中秋節。
八月是秋分節氣。立秋時節,涼風習習,是農業的關鍵節日。立秋後,陽光直射向東半球移動,從北半球地圖上獲得的太陽輻射量越來越低,道路蒸發產生的熱量更多,平均氣溫下降的速度明顯加快。農民的諺語說,“當妳帶著寒露來到初秋,妳應該用心耙地;當立秋來到冬季至日時,種植小麥還不算太晚。”“立秋,前五後五,麥子埋了”。洛寧、益陽、嵩縣、欒川等縣的農村坡地才剛剛開始精耕細作。
與清明節類似,還有壹種在立秋時節掃墓祭祖的民俗文化,稱為“秋節”。壹般在秋祭前,在祠堂宰殺豬、羊,奏樂,舉行莊嚴的祭祖儀式。情感話題壹掃,從祖輩或者遠祖開始,經營規模很大,通常村民都會報名。
春分和節氣下蛋的主題活動在立秋也壹樣受歡迎,但與立春不同的是,立秋要祭祀月亮。自古以來,立秋就是傳統的“中秋節”。早在周朝,就有在春天祭祀太陽,夏天祭祀大地,秋天祭祀月亮,冬天祭祀至日節氣的風俗習慣。
這時,還有“送秋牛”的習俗。秋牛圖印在兩張紅紙或黃紙上,上面有每年的農歷節氣和農夫耕田的畫。這些能說會道的人,舉著秋牛的照片,走家串戶,即興說著與秋耕有關的祝福,直到主人家高高興興地獎賞他們。這種即興的押韻很美,這些談秋的人就叫“官”。
2020年的寒露節氣也是在農歷八月。此時平均溫度比寒露時低,路面上的露水更冷,很快就會凝固成霜。冬季至日時節,北方地區已是初秋,南方地區也是秋意越來越濃,蟬鳴無聲。
中國古代把冬季至日分為三個階段:“待鵝客;第二,麻雀入了洪水,就成了蚌;三朵菊花開黃花。”意思是大雁排成壹字或人字序列,以巨大的代價南遷;在初秋寒冷的天氣裏,所有的鳥都消失了。古人看到沙灘上突然冒出來很多牡蠣,珍珠貝的花紋和顏色都和鳥很像,就以為是鳥。此時,黃菊花大部分地區已經對外開放,壹年壹度的洛陽秋季菊展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觀賞。
文章感慨靖遠地區“立秋早,霜凍晚,冬季至日土地適中”,那時農業用地,好處多多。俗話說“耙地過冬,蟲死土松”,可以讓農作物有壹個舒適的自然環境過冬。最近連續的陰雨天,對缺水的洛陽市丘陵地區大有裨益。秋風秋雨微微地,都是農民期盼小麥豐收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