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整個過程
企業應當控制產品設計、技術、采購、制造、銷售和使用全過程中發生的成本,不僅包括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成本,還包括生產前的設計和技術、生產後的銷售和使用。
有效的成本控制主要是加強事前、事中、事後的全過程控制。
在事前控制中,要仔細預測可能出現的結果,然後與計劃要求進行比較,以便必要時調整計劃,控制影響因素,保證目標的實現。
過程控制又稱執行控制,是成本控制的基礎和核心工作。
最後,事後控制,也稱反饋控制,主要是對執行情況進行分析,與控制標準進行對比,發現問題,分析原因,及時采取措施並實施,防止問題再次發生。
第二,全員
企業應該樹立全面成本控制的觀念,而不是僅僅依靠管理者自己。
每個企業員工都要增強成本意識,努力降低生產成本,這叫全員參與成本控制。
企業應充分整合和利用內外部資源,只有全員參與的成本控制才能真正實現費用成本、時間成本和質量成本的有效控制。
因此,企業應積極構建全面成本管理模式,分解指標,明確責任,嚴格考核,牢固樹立幹部員工“效益第壹,降耗第壹”的理念,確保企業效益最大化。
企業可以從三個方面努力:
1,科學合理分解成本指標。
根據各職能部門的實際情況和職能分工,將成本指標按年、季、月分解,層層落實,集中分級管理,責任明確,落實到人,做到自上而下,人人肩上有任務,頭上有指標,形成嚴密細致的全面成本管理責任制。
2、認真編制月度成本計劃,超前控制。
創業型企業要做好成本計劃,按月公布發放,嚴格考核,月底兌現,有獎有罰。月末預測當月成本完成情況,分析成本超支原因,總結經驗,查找差距,提出降低成本的意見,上報企業決策層,作為成本改進決策的參考。
3.堅持勤核算、細核算的工作法,要求企業內部職能部門和員工核算成本賬,分析成本情況,理清投入產出關系,進壹步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堅決完成計劃任務下的成本指標。
第三,標準化
成本管理要努力做到定量化、定量化、定性化,使成本管理有標準可循。
標準成本是壹種計劃成本,是成本控制的基準。
企業成本的標準化就是要求管理者建立各種成本定額,如采購成本定額、生產技術定額、勞動工資定額、銷售成本定額等等。
定額成本是企業項目運營成本的現行定額,反映當期應達到的成本水平。
合理的成本定額是衡量企業成本節約或成本超支的標準。
通過限額管理,初創企業可以避免費用支出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經營管理效益。當然,成本定額也是成本責任考核的重要依據和依據。
第四,責任
實行目標成本責任管理,要把指標層層分解,實行定額量化管理和定額消耗承包,做到人人有指標,人人肩上有擔子,真正落實到個人,起到促進員工“每天精打細算,每月核算”的作用。
同時要根據員工的管理權限和範圍,承擔相應的經濟責任。
這種經濟責任既要與企業的費用、支出和利潤相關,又要與員工的個人經濟利益和個人在企業中的發展相關。
只有企業中的每壹個員工都努力履行自己的職責,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和消耗,企業才會有低成本的競爭力。
這是企業的成本責任。只有明確成本責任,才能發揮員工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同心同德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