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關於山西的歷史故事

關於山西的歷史故事

1、東漢時期,道教在山西基本形成,少數地方修建了道教廟觀。《清涼山誌》記載:東漢永平年間五臺山境即有道士,道教稱五臺山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廟。南北朝是山西道教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

北魏王朝統治下的山西是北天師道的策源地和活動中心,山西道教進入了第壹個歷史高峰期。唐朝統治者欲借用老子李聃鞏固統治地位,山西道教進入又壹個歷史興盛時期。清朝尊佛抑道,道教各派均有所停滯。

2、春秋晉靈公時期,山西趙盾壹家三百多口盡被武將屠岸賈謀害誅殺,僅留存壹個剛出生的嬰兒,即趙氏孤兒。

為保存趙家唯壹血脈,晉國公主即趙氏孤兒的母親托付草澤醫生程嬰將孤兒帶走,並自縊身死。程嬰將趙氏孤兒藏在藥箱中,欲帶出宮門,可又偏遇到屠岸賈部下韓厥。韓厥深知此乃忠良之後,便放走程嬰和趙氏孤兒,後自刎身亡。

屠岸賈搜不到趙氏孤兒,遂下令將全城壹月到半歲間的孩子都囚禁起來,並稱如果窩藏趙氏孤兒者再不交出孩子,就將這些孩子全部殺死。程嬰走投無路之下找到了晉國退隱老臣公孫杵臼,並與公孫杵臼商定,用自己的孩子替代趙氏孤兒。

壹切安排妥當後,程嬰假意告發公孫杵臼,引屠岸賈到公孫杵臼家中搜到了假孤兒;屠岸賈殺死假孤兒後,公孫杵臼撞階自殺。

程嬰忍辱負重撫養趙氏孤兒,20年後趙氏孤兒長大成人,得知真相後殺死屠岸賈,報了血海深仇。

3、山西有座很著名的山,叫綿山。綿山的風景的確不錯,但如果沒有介之推,綿山不過是壹個普通的山頭而已。而因為介之推的緣故,綿山有了靈魂。

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壹塊肉讓他充饑。

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壹〕,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

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壹定會帶著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壹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

4、山西有個洪洞縣,地方不大,名氣不小。洪洞之所以出名,壹個是大槐樹,另壹個就是蘇三監獄。

“若問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大槐樹之所以有名,是因為牽扯著明朝那場規模龐大的移民史。不過,近千年的歷史過後,那顆大槐樹早已蕩然無存。倒是著名的蘇三監獄,依舊是當年的模樣。

蘇三自王順卿走後,矢誌不接客。鴇兒用計將其賣與山西富商沈燕林為妾,沈妻與趙監生私通,毒死沈,反誣告蘇三,縣官受賄,將蘇三問成死罪。老解差崇公道提解蘇三自洪洞赴太原復審,途中蘇三訴說遭遇,崇公道加以勸慰。

5、山西北部土地貧瘠,自然災害頻繁,生存環境的惡劣迫使晉北很多人到口外謀生。“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舊謠充分說明“走西口”者多為自然災害引起的饑民。

清光緒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現被稱為“丁戊奇荒”的近代最嚴重的旱災,甚至部分地區寸雨未下。

自然災害引起的人口流遷,以忻州、雁北等晉北地區最為突出。晉北各州縣貧瘠的土地,惡劣的自然環境迫使大批百姓離開故土。

例如“陽高地處北塞,砂磧優甚,高土黃沙,滿目低土,堿鹵難耕?地瘠民貧,無所厚藏,壹遇荒歉,流離不堪。”

在貧瘠的土地,寒冷的氣候,無川流灌溉的惡劣自然環境裏,晉北人生活困苦。每遇災歉,人們不得不流離失所,奔赴口外謀生。

百度百科-山西

  • 上一篇:全面解析十六字陰陽風水秘術內容
  • 下一篇:寫出傳統工業區形成的區位因素,衰落原因及整治措施新工業區的區位因素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