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郭沫若與芭蕉花
郭沫若小時候很淘氣,但是很孝順。有壹次,他的媽媽得了壹種“暈病”,郭沫若聽說芭蕉花可以治這種病。這種花賣得很貴,並且難得壹開,於是他就和哥哥壹起跑到壹座花園內找這種花,恰好那座花園裏的芭蕉開了壹朵大黃花,郭沫若和哥哥把花偷偷地摘下來送給了媽媽。媽媽雖然知道郭沫若這樣做是孝順她,可是兒子的行為很讓他傷心。從此,郭沫若再也不偷拿別人的東西了。
2、、商鞅立木取信
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為新法。為了取信於民,商鞅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門的,給予十金。百姓對這種做法感到奇怪,沒有敢搬這塊木頭的。然後,商鞅又布告國人,能搬者給予五十金。有個大膽的人終於扛走了這塊木頭,商鞅馬上就給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誠信不欺。這壹立木取信的做法,終於使老百姓確信新法是可信的,從而使新法順利地推行實施。
3、韓信報恩
漢朝的開國功臣韓信,處幼時家裏很貧窮,常常衣食無著,他跟著哥哥嫂嫂住在壹起,靠吃剩飯剩菜過日子。小韓信白天幫哥哥幹活,晚上刻苦讀書,刻薄的嫂嫂還是非常討厭他讀書,認為讀書耗費了燈油,又沒有用處。於是韓信只好流落街頭,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有壹位為別人當傭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讀書,還每天給他飯吃。面對老婆婆的壹片誠心,韓信很感激,他對老人說:“我長大了壹定要報答妳。”老婆婆笑著說:“等妳長大後我就入土了。”後來韓信成為著名的將領,被劉邦封為楚王,他仍然惦記著這位曾經給他幫助的老人。他於是找到這位老人,將老人接到自己的宮殿裏,像對待自己的母親壹樣對待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