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統計了各大養豬巨頭近年來在養豬領域的盈虧情況:
新希望:2019到2020年賺了108億,2021到壹季度虧了105億。
溫氏股份:2019、2020年盈利195億,但去年和今年壹季度虧損183億。
牧原股份:過去三年共盈利400多億,今年壹季度也虧損52億。近幾年市值直接從4770億元下降到2600億元。
從上述三家養豬巨頭的盈虧數據來看,新希望、文近幾年幾乎盈虧平衡,而牧原股份相對好壹些,但也深受豬周期的影響。而這恰恰是養豬業風險高的地方——豬周期。
從2006年到今天,我們經歷了四個豬周期。為什麽會有豬周期?這與價格對豬肉供給的影響嚴重滯後有關。
豬價上漲,養殖戶要補仔豬,但仔豬至少要6個月才能實現真正供應,而且仔豬來自母豬。母豬的生產周期更長,至少需要10-18個月才能實現真正的供應,這也是養豬業的特殊性之壹。
對於整個養豬業來說,是典型的傳統行業,周期性強,同質化嚴重,進入門檻低,這就導致了養豬業的另壹個特殊性——成本管理。
隨著本輪豬周期前半段的“暴利”,資本開始大規模占領養豬業。而此時的豬企恰恰忽略了生豬行業的特殊性,只知道規模越大風險越大,前期的高利潤掩蓋了高成本風險,在豬周期下行時給部分豬企帶來了近乎“毀滅性”的風險。
當然,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各大豬企也認識到了“冒險”過程中的不足,不斷進步。隨著養豬業規模化養殖的改革,養殖參與者的抗風險能力也變強了,接下來豬肉價格的波動會逐漸減小,隨之而來的是養豬業進入“微利”時代,也要談未來養豬業的長期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