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節 生命觀
中醫養生學的生命觀是其對生命存在性質、生命活動特點、面對生死的態度等問題的基本認識和看法。從宏觀角度來看,所有生命均來源於天地之氣的運動,並依賴於天地所提供的物質和空間而生存和延續。人類也不例外,人的生老病死及生活的衣、食、住、行等,都離不開天、地所構成的外環境。因此,人的生命來源追根到底是由自然界的天地之氣相合而成,即《素問.寶命全形論》所言:“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但具體到每壹壹個人,則個體生命直接來源於父母的生殖之精相合而化成的先天之精,又經後天精氣的滋養而發育成人。生命觀是古人對生命現象長期觀察、思考所形成的觀點,其中,精、氣、神是生命的基礎,運動是生命的根本特點,進而衍生出個人面對生死時當持有的基本態度。 壹、生命基礎
中醫養生學認為:生命存在的性質是物質性的,生命由物質化生,生命活動的本質就是物質的運動。精、氣、神是形成生命的三大要素,精是生命的本原。氣是生命的維系,神是生命的主宰;精、氣、神三者密不可分,協調統壹,***同維持“形與神俱”的正常生命狀態。
(壹)精
精,是由察受於父母的生命物質與後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壹種精華物質, 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是人體生命的本原。正如《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夫精者,身之本也。”這裏的本就是根本、基礎的意思。精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之精,泛指人體內壹切精微物質,如氣、血、津液等;狹義之精,就是本小節所定義及討論的人體之精。
精根據來源分為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先天之精,與生俱來,稟受於父母,是生命形成的原始物質;後天之精,在人出生後產生,來源於飲食水谷,由脾胃等臟腑轉化水谷精微而成、是生命持續的基礎物質。
父母的生殖之精相搏是人體先天之精的最初來源。即《靈樞.決氣》所說:“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先天之精化生胎元在母體內發育而逐漸化生成人體,即《靈樞.經脈》所說:“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幹,脈為營,筋為剛,肉為墻、皮膚堅而毛發長。”先天之精在化生人體的過程中,壹部 分轉化為臟腑之精成為人體臟腑組織結構功能的物質基礎,壹部分封藏於 腎中成為生命活力的物質基礎。人體生命形成之後,在先天之精所提供的生命活力的推動下,後天之精得以不斷化生,同時在後天之精的滋養下,先天之精得以不斷充盈,後天之精和先天之精相互依存、融為壹體,***同為人體臟腑組織功能的正常發揮提供物質基礎。精除了在功能活動中部分被消耗外,其余的精成為臟腑之精,如果臟腑之精充盈,盈余的精就下藏於腎去滋養封藏之精和化生生殖之精,隨著腎精的盛衰變化而產生了生、長、壯、老、已的各種生命變化。
?— — 摘自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中醫養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