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白,後紅。蒙古人的飲食習慣是先白後紅。白色是指免費的食物、牛奶和奶制品;紅色是指紅色的食物、肉和肉制品。這個標題充滿了色彩和生動。蒙古人尊白,視奶為高貴吉祥之物。如果妳贊美妳的心像牛奶壹樣白,妳會得到最高的獎賞。不小心灑了奶的牧民會立刻用手指沾額頭說:“啊,哎,真是福氣。”少了壹點肉,可能就扔給貓狗吃了。無論酒席大小,壹律用免費食物開路。主人端上壹個盛滿牛奶的銀碗,讓客人按照年齡逐壹品嘗,這是壹種神聖的禮儀。即使客人七八十歲,比主人大好幾倍,也要跪著拿銀碗。不是為了主人,而是為了牛奶。婚禮上有很多人。如果這個禮儀中遺漏了壹個人,那將是主人最大的失誤,也是對客人最大的不尊重。每當我們祭奠翁意山神、敖包、蘇魯德的時候,都要把剛榨好的鮮奶灑向天庭和聖僧。慶祝和祈禱後,桶裏的鮮奶經常被揮舞,帶來好運和吉祥的儀式。把羊放回去的時候,壹只羊切六七塊,放在壹個大盤子裏,看起來像平日躺著。羊頭在上面,羊頭上塗著黃油,說明紅色的食物還是要靠白色的食物來引導。
2.以喝酒為主。茶是蒙古人的臉面,是蒙古人的主食。誰走在草地上,不管是熟悉蒙古語還是漢語,主人都會先雙手奉上茶:“有好茶喝,才有好臉色看”。今天牧區的蒙古族早上和中午都喝茶,是“壹日無食,不如壹日無茶”。牧民喝茶講究搭配:炒飯,酥油,酥油雞蛋,糖,冬天經常有肉。牧民習慣喝茶,喝不到底的時候會再灌。如果客人不想喝,可以申報,否則只能用茶填飽肚子。這大概就是蒙古族和漢族人在飲食上的區別吧。漢族人吃什麽零食都是用來幹的,瘦瘦的總覺得吃不飽。蒙古族人習慣從小吃裏吃薄的東西,幹吃不舒服。比如奶粥和霍玲飯(瘦肉粥),其實兩者都是半流質食物。或許,優先喝酒是壹種由來已久的習慣。蒙古人還把吃肉稱為“喝湯”,把羊肉稱為“湯”、“湯羊”。
3.輕巧簡單。“奶茶炒飯”是遊牧民族的壹大發明。不僅有生活依據,還有科學依據。吃壹份手扒肉,壹份香噴噴的茶,不僅僅是葷素搭配,更是粗細搭配,口中不油膩,胃裏舒服,容易消化。牧區的蒙古族人經常把炒飯放在壹整塊去皮的小牛皮裏(有時還會放些肉幹),酥油放在酸水泡成的瘤胃裏,馱在馬上,不怕被敲壞,壹聲不響地走著。即使是在荒無人煙的地方,只要有水,幾塊幹牛糞就能生火煮茶。即使到了今天,在割草、在水獺裏散步、長途拉鹽或者打獵的時候,我們依然堅持著這種輕盈樸素的生活方式。
總的來說,內蒙古的飲食文化與其他地方相比有自己獨特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