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壹記載看,過社的習俗至少在清末還在流行,以往土家人會在社日前夕殺豬宰羊,在社日這天會聚到當地的土地廟擺設供品祭拜,祈求土神保佑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祭祀完畢則舉家歡聚痛飲。清《潭陽竹枝詞》“五戊經過春日長,治聾酒好漫沽長。萬家年後炊煙起,白米青蒿社飯香。”就是對土家人“過社”的真實寫照。
土家人十分看重過社,過社時,家家戶戶都興做香噴噴的社飯,雖然現在祭祀活動也已消失,但吃社飯的習俗仍流傳至今。
土家人做社飯也甚為講究,做工十分復雜。社飯的主要配料是香蒿,土家兒女在過社前將田園、溪邊、山坡上的鮮嫩香蒿采擷回家,將其洗凈、剁碎,然後在清水中反復搓、洗,擠出苦汁,並將擰盡積水的香蒿在鍋中用文火焙幹,再把上好的臘肉、臘腸、豆腐幹洗凈煮熟切成小指尖大小的丁,配上切細的野蔥在油鍋中加鹽爆炒。社飯用米也有講究,壹般四份粘米(方言,普通大米)六份糯米。粘米煮到七成熟後潷去米湯,糯米用溫水浸泡壹、二小時後瀝幹。最後把焙幹的香蒿、炒過的肉丁等和處理過的兩種米壹起摻和拌勻用木甄蒸熟即可。
社飯帶有特有的野菜清香,兼有臘味,可謂色香俱全,不用下飯菜亦能吃兩大碗。土家人做社飯不光是自家人吃,還把它作為饋贈親友的佳品,故有民諺說:“送完了自家的,吃不完別家的。”充分顯示出土家人淳樸、親和的民風。由於香蒿具有很好的藥理作用,其性苦寒,能治療和預防傷、腫痛、癆、瘧、痢、痔等多種疾病,社飯也是土家人傳統藥膳中的壹個常用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