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南,小年臘月廿三,家家烙坨坨饃吃。吃過香脆的坨坨饃。人們漸漸放緩手中的夥計,開始置辦年貨。人們要專門選個好天氣,抽出時間幹三件大事,打掃衛生、蒸年饃炸果子和做豆腐。打掃衛生時,要花大半天時間,把庭院內外打掃得壹絲不茍,預示著除塵(陳)迎新。蒸年饃比較復雜,蒸饃除了蒸壹般饅頭、包子外,還要蒸幾樣花饃,壹種盤著龍,龍嘴裏含著硬幣的,叫“附樓神”,放在糧食櫃裏,以保佑來年糧食大豐收。另壹種捏壹圈花邊的叫“餛飩”,家裏每人壹個,預示著家庭成員吃後,來年身體健康,萬事順利,第三種則是雞、魚等動物花饃,用來在元宵節晚上守燈和給外甥送燈籠時送。炸果子是洛南獨有的美食,壹般在晚上進行,以免外人打擾。先將發好的面搟開,切成方形,畫上十字,然後放在熱炕上待“泛”好,在油鍋裏炸熟。酥黃香脆,香氣撲鼻。洛南豆腐細膩白嫩,入口留香,洛南人都愛吃豆腐,過年幾乎家家自己做豆腐,過年期間頓頓餐桌都少不了。
農歷三十,除了貼對聯、掛燈籠外,與別處不同的是,洛南人這壹天的下午飯,家家戶戶都吃長面,也稱作“錢串子”,吃完下午飯,婦女們便張羅著給大年初壹早上包餃子,其中壹個餃子裏要包上壹個硬幣,吃到的人是來年全家運氣最好的壹個。到了夜晚除夕,左鄰右舍相邀到廟裏求神祈福,討個吉利。
新年的'第壹天壹大早,大人們催促小孩早早起床,以示在新年第壹天能早起,以後每天都早起,做個勤快人。隨後放完鞭炮,全家人壹起祭神。完畢後煮餃子,吃“餛飩”。在吃餃子時,吃到硬幣的人,大家都很羨慕。洛南過年,親戚之間相互拜年,朋友之間相互走動,有壹定的日期。民間經常說初壹拜自家,初二拜外家,初三拜丈家,初四拜鄰家,初五後親朋之間禮尚往來,盛情款待。初壹主要是向長輩拜年並討壓歲錢。初二以後,路上來來往往的行人壹下多了起來,都手提、背背各式禮品,領著小孩拜親戚。到了初五,可以說是新年的最後壹天,為破日,下午飯吃餃子,俗稱“背布袋”,預慶糧食豐收。
正月初六到十二,是舅舅家給外甥送燈籠和雞、魚等花饃的時間。壹般習俗連送三年,三年送滿,主人對舅家要以禮物回贈。許多大人也給小孩做兔子燈、小狗燈等動物造型的燈籠,安上四個輪子,在鼻子上栓壹根繩子,可以拉著跑。元宵節晚上,家家戶戶家裏燈火通明,沒有人在的房間留下雞、魚花饃看燈,直到睡覺時才將燈關滅。隨著元宵節的結束,年味也漸漸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