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中國農歷中壹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壹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壹個,也就排在了二十四個節氣的首位,
“冬至”,顧名思義,即意味著冬天真正來臨。“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冬至進九”的民諺更形象地說明冬至以後的天氣變化情況。
冬至有哪些習俗?
1、祭天
唐、宋時期,冬至則是祭天祀祖的日子,在冬至這天,皇帝要親自到郊外的天壇,舉行隆重的祭天大典,也就是皇帝要與天對話,祈禱國泰民安,五谷豐登。百姓在這壹天也要祭拜死去的親人,故在冬至日人們有上墳燒紙的習俗。
2、數九九
民間把冬至義稱為作“交九”或“數九”,即從冬至這壹天起,每隔九天作為壹個“九”,***分成9個“九”,***九九八十壹天,81天之後便進入春天。冬至之後數九九在全國各地都十分流行,各地的人們根據各地不同的氣候條件、景物特征、農事物候及風俗習慣,編排出了各種數九九的諺語和順口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這首順口溜:壹九二九不出乎,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壹九,耕牛遍地走。
數九九的諺語和順口溜不僅僅是人們多年來對氣候的經驗總結,也是人們在嚴冬時節對春天的壹種企盼。
3、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
“冬至餃子夏至面”,過去人家過冬至,飲食習俗多為吃餃子。每逢冬至,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
在南方,冬至盛行吃湯圓,民間也有“吃了湯圓大壹歲”的說法。湯圓也稱湯團,是壹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所以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
4、贈鞋帽
冬至時節,民間有贈送鞋子的習俗。在《中華古今》中有說:“漢有繡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隨著時間的推移,贈鞋給舅姑的習俗逐漸演化為舅姑贈鞋帽給甥侄了。古時手工刺繡,送給女子的,鞋子刺繡多為花鳥,帽子多做成鳳形;送給男子的,鞋子刺繡多是猛獸,帽子也多做虎行。
5、藏冬冰
冰的應用十分廣泛,可以保鮮,又可入藥。北方壹般都在冬至前後,修窖藏冰。人們用鐵釬自河中鑿冰,寬壹尺多,長二尺多,稱為壹方。
6、吃餃子
冬至日,我國北方各民族有吃餃子的習俗,據說冬至日吃餃子不凍耳朵。相傳東漢時的醫學家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因年紀大了,便向朝廷告老還鄉。當他回到故鄉南陽時,適逢寒風凜冽,大雪紛飛。他看見許多貧苦的百姓衣不裹體,凍得渾身打哆嗦,耳朵都被凍爛了,惻隱之心油然而生。張仲景吩咐其徒弟在南陽關東搭起帳篷,把羊肉、辣椒和壹些驅寒的藥材放置在鐵鍋裏煮熟,撈出來用刀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到鍋裏煮熟,做成壹種叫“驅寒矯耳湯”的湯藥,施舍給過路凍傷的貧苦百姓吃。大家吃了餃子後,凍爛的耳朵很快就治好了。名叫“驅寒矯耳湯”的湯藥漸漸演化成今天的餃子,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美食。於是,每逢冬至日,人們總會包餃子吃,形成了冬至吃餃子耳朵不被凍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