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冬至的風俗活動是什麽

冬至的風俗活動是什麽

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拜冬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壹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冬至是四時八節之壹,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所以古人稱冬至為“亞歲”或“小年”。冬至習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在中國南方沿海部分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 冬至祭天 —

“祭天”即是古代的“郊祀”禮,是歷代帝王禳災祈福的壹種方法,是冬至日必須舉行的壹種儀式。

— 南吃團子 —

冬至吃湯圓,是我國江南地區的傳統習俗。

湯圓也稱湯團,是壹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所以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

每逢冬至日清晨,南方各家各戶都會開始磨糯米粉,並用糖、肉、萊、果、更豆、蘿蔔絲等做餡,包成冬至團,不但自家人吃,亦會贈送親友以表祝福之意。

古人有詩雲:“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冬至,老上海人是最講究吃湯圓的,親人們聚在壹起品嘗新釀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圓子,然後用肉塊壘於盤中祭祖。

— 北吃餃子 —

在我國北方,每年農歷冬至日,都有吃餃子的習俗。

諺雲:“十月壹,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亦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之事。

東漢時,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向民眾施舍“祛寒嬌耳湯”。

— 消寒會 —

《天寶遺事》載,唐人王仁裕每逢大雪,則掃雪通路,延請賓客到居處宴飲,稱之為暖寒會。

後人在冬至之後,招集朋友,輪番聚飲,稱為消寒會。

《金陵歲時記》記載:“吾鄉當冬至節後,九人相約謙飲,自頭九以至九九,各主東道壹次,名日消寒會,文人墨客飲酒之余,兼及韻事。”

— 獻襪履 —

古代女子在冬至日向公婆敬獻鞋襪。

三國時魏國曹植在《冬至獻襪履表》中言:“亞歲迎祥,履長納慶。”

唐代小說《酉陽雜俎》中載:“北朝婦人常以冬至日進履襪及靴。”

後唐《中華古今註》稱:“漢有繡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此後婦女在冬至日向公婆敬獻襪履,便相沿成習。

舊俗中無論南北,都流行這壹風俗,寓意“陽生於下,日永於天,長履景福,至於億年。”

因此,在過去,冬至也稱為履長節。

— 窖鮮花 —

宋朝時,北平人在冬至後,挖地為窖,以焰火熏烤,在窖中種植花卉瓜果,時常澆灌,使其生長。

明代張置的《疑耀》中有較為具體的記述:“京師風俗,人冬以地窖養花,其法自漢已有之。漢室大官園冬種蔥韭菜茹,覆以屋房,晝夜嫌溫,火得煌氣,諸菜皆生……今內家十月即進牡丹,亦是此法,然在漢止言覆以屋房而已,今法皆掘坑塹以窖之。蓋人冬土中氣暖,其所養花木,借土氣火氣相半也。”

冬至正午之時,賣花聲便在街巷中到處響起,女子爭相購買。山茶、茉莉、慈蘭、珠蘭之類的鮮花,用銅絲編制成別致的形狀,或如半環,或綴成圓環,可在鬢邊斜掛或襟前點綴。而芍藥、碧桃、海棠、玫瑰等花,選取鮮嫩待放的花苞,圍插成巨球或者制成彩籃,懸掛在帳中,芳香四溢,令人陶醉。

  • 上一篇:冒菜的由來?
  • 下一篇:別墅大門風水講究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