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般餃子要在大年三十晚上12點之前包好,半夜吃。此時,正是農歷正月初壹的開始。吃餃子意味著“年輕時交朋友”,“子”與“餃子”諧音,意味著“團圓”和“好運”。
俗話說“餃子第壹天就是第二天”。在元旦,幾乎每個家庭都吃餃子。民俗專家表示,餃子是壹種歷史悠久的民間食品,深受人們的喜愛。民間有句話叫“倒掛不如舒服,但比餃子好吃”。
餃子在古代被稱為“焦耳”。有壹個民間傳說,東漢末年,災荒嚴重,很多人生病,很多人耳朵腐爛。名醫張仲景在長沙做官時,看到瘟疫流行,就找了壹塊空地,在冬天的至日上搭起了醫藥棚和大鍋,給人們送藥,救了很多窮人。
張仲景的藥叫“祛寒焦耳湯”。方法是:將羊肉、花椒和壹些祛寒藥材放入鍋中燉,燉好後撈起,切碎,然後用面團做成耳朵狀的東西,放入鍋中煮熟,給患者食用。人們把這種東西叫做“焦耳”。人們吃焦耳,然後喝壹碗湯,然後他們的耳朵是熱的,他們的血液是沸騰的,很快他們的爛耳朵就會被治愈。
張仲景直到除夕才放棄吃藥。大年初壹,人們壹邊慶祝大年初壹,壹邊慶祝爛耳朵的復原。他們模仿“焦耳”的樣子,做新年食物,在新年的早上吃。人們把這種食物叫做“焦耳”,後來又把它叫做“餃子”。
餃子已經成為春節不可或缺的節目食品。原因如下:第壹,餃子的形狀像元寶。春節期間,人們吃餃子,這聽起來像“賺錢變寶”。其次,餃子有餡,方便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放進餡裏,寄托人們對新的壹年的希望。
包餃子時,人們通常把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包成餡。吃最好的和糖的,來年生活更甜,吃花生的,健康長壽,吃棗和栗子的,早生貴子。
在壹些地區,當人們吃餃子時,他們不得不搭配壹些副食來顯示他們的好運。如果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子象征萬事如意;吃三個新鮮蔬菜。象征著三陽開泰。臺灣省的人吃魚丸、肉丸和海苔,象征團圓和發財。
餃子有各種各樣的餡和制作方法。即使是同壹種餃子,也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用粉條肉湯煮餃子。然後連湯帶餃子壹起吃;在河南的壹些地區,餃子和面條壹起煮,稱為“金線穿金錠”。
餃子美食在給人們帶來歡樂的同時,也成為了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