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涉及到了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是容不得“和稀泥”的。
下面,我就分別從這三方面加以闡述:
壹、怎樣看待中國古今文人在歷史上的作用:
1、人類有別於其他高等動物,是因為人類具有思想、語言、文字,能夠交流和積累生產經驗、生活智慧,並加以思辨、傳承和發展;而人類知識和智慧的傳承、發展和推廣,主要是依靠文人的勞動來實現的。
2、人類有別於其他高等動物,是因為人類不光有物質追求,更有精神追求。物質追求是生存的需要,但也是貪欲的根源;精神追求是生活的奢侈,卻也是道德的土壤。
3、人類的精神追求,有基於物欲的,有基於道德的;反映在文人的筆端,同樣也有兩方面的表現,必須客觀地來看待和加以分辨。
二、怎樣評價中國傳統文化:
1、中國是世界歷史最悠久的農業文明大國,不僅長期屹立於世界物質文明最發達的地位,也為世界留下豐富的文化遺產,在哲學、文學、醫學、教育、數學、政治、經濟、軍事、宗教、自然和生產科學領域都處於世界前列達若幹個世紀之久。
尤其是孔子的學說,為人類的社會道德奠定了基本的框架----仁(思想境界)、義(人際準則)、禮(社會秩序)、智(價值觀)、信(人生觀),這不僅使中華民族具備了深厚的道德底蘊和文化根系,也在歷史上壹次次教化和同化了異族入侵勢力,更在壹次次的割據分裂後以文化的力量維系了中華大壹統的局面;“民本”、“王道”的思想,為國內政治和國際關系樹立了判斷是非優劣的標準;儒家“入世”的主張更是成為中國文人抵制道家的清高和佛家的消極、而投身社會積極進取的動力,即使是備受後人詬病的“學而優則仕”,其本意也是勉勵讀書人肩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用其知識來為更多人造福----“達則兼濟天下”。
2、進入十九世紀後工業化的出現,雖然提升了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但也使人類的貪婪達到了壹個新的境界;由於工業化的生產力發展,是以汙染和破壞自然環境為代價的,而商業活動的人際關系準則,也是重利益輕道德的,所以壹直為中華主流文化所排斥。然而當西方霸權憑借工業化的優勢開始掠奪農業文明國家之時,傳統的農業國家不得不轉向工業化的競賽來謀求出路(如日本),而中國的農業文明最強,所以也“醒悟”得最晚、受害得最深。這是農業文明的失敗,但也是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失敗!
3、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是基於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和諧***處的理念,是用道德來抑制貪欲(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用克制自我來建立社會公***秩序(克己復禮),推崇人本思想(而非神權的奴隸)、民本思想(而非君主強權),因此是壹種初級的社會主義的人文思想。至於封建帝王和官僚階層利用其禦用文人來進行曲解引申為其統治服務、掩蓋其貪欲的實質,雖能夠欺騙人民於壹時,但終究也逃不脫壹次次被識破、被推翻的宿命。所以,歷史上每次改朝換代以後,都會迎來壹段政治開明時期,而當統治者離道壹久、或者入侵的異族不能及時被中華文化同化,都免不了被推翻。這就是中華傳統文化蘊藏在民間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