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鐘鼓樓在古代的主要作用是報時。
鐘鼓樓是中國傳統建築之壹,屬於鐘樓和鼓樓的合稱,北京鐘鼓樓的起源,可上溯至秦漢時的譙門、譙樓、鼓角樓等建築。北京的鐘鼓樓經歷了元、明、清三代,為全城的報時中心。
在鐘鼓樓“北京時間”展廳,鐘鼓樓作為古代司時中心的功能地位顯現。懸浮空中的“報時更鼓”和“永樂大鐘”前,虛擬擊鼓撞鐘可以讀懂“暮鼓晨鐘,鼓為號令,鐘為傳聲”的內在聯系。
“中國時間”展廳展示了傳統計時方法,通過觸摸屏可以了解日晷、銅刻漏、碑漏的計時原理和精巧構造,讀懂箭尺、十二時辰和二十四節氣中蘊含的智慧。“發現中軸線”則直觀而整體地展示了中軸線各遺產點位的位置分布。
北京鐘鼓樓的歷史沿革
北京鐘鼓樓始建於元至元九年(1272年)。元大德元年(1297年),第壹次重建鼓樓、鐘樓,不久後再次毀於火。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第二次重建鼓樓、鐘樓,後又被火燒毀。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重修鼓樓。
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修鐘樓。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鼓樓被毀。清嘉慶五年(1800年),鼓樓進行修葺。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鼓樓再次修葺。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後,鼓樓、鐘樓上的文物遭到嚴重破壞,建築幸免於毀。
民國年間,鐘樓對外開放,並在樓內設電影院。民國十四年(1925年),鼓樓改稱齊政樓,後又改稱京兆通俗教育館、第壹民眾教育館等。1949年後,鼓樓改為東城區文化館使用,鐘樓改為東城區教育局、北京市防空指揮部等單位使用。1984年,鐘樓進行修葺。1987年,鼓樓對外開放。1989年,鐘樓對外開放。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北京鼓樓、鐘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