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瓷的造型有很多創新。以瓶子為例。當時出現了玉壺春瓶、梅瓶、花口瓶、葫蘆瓶、耳瓶、五孔瓶、瓜脊瓶、膽瓶、瓶,讓人目不暇接。
宋瓷的裝飾手法遠超唐代。除了用釉色進行裝飾外,還大量運用了印、刻、剔、劃、畫、剪紙等技法,使裝飾富於變化。
汝窯是北宋末年在宋徽宗建立的官窯。其遺址在河南汝州,是北方第壹座著名的青瓷窯。它的釉色有粉綠、豆綠、蛋綠、蝦綠。據說宋徽宗提出的“壹場雨過後,雲開霧散,前程盡在此色”的嚴格要求,就是汝窯的能工巧匠實現的。可惜因為宋金戰亂不斷,汝窯興盛不到20年,傳世作品不足百件,彌足珍貴。
由於汝窯采用支釘燒法,在瓷器底部留下了微小的支釘痕跡。物件本身胎體薄,胎泥極細,香灰。器皿造型多仿照古代青銅器,以洗、爐、像、盤等為主,制作規整,造型莊重大方。
汝窯瓷器最為人稱道的是釉色潤厚,質地如玉,釉色細膩。後人評價“其色白,如脂肪堆積,但汁中擠眼隱如蟹爪,底有芝麻賺針。”可見汝窯燒制的青瓷有著獨特的魅力,被推薦為五窯之首。
官窯是宋徽宗在都城汴梁修建的,窯址至今未找到。北宋官窯又稱汴京官窯。相傳北宋大觀、政和年間,汴京附近設窯燒制宮廷瓷器,即北宋官窯。南宋顧《負窘雜記》記載:“宣和、政和年間(即111年-1125年),汴梁自築窯,稱‘官窯’。南宋葉堅在他的《元齋畢橫》中也記載了北宋官窯:“鄭和史靜自築窯,稱之為官窯。官窯以燒制青釉瓷器而聞名。主要的容器類型有瓶、雕像、洗滌物、盤子和碗,以及鼎、爐、張、易和其他模仿周漢青銅器的風格。容器的形狀通常具有優雅的宮廷風格。
瓷器燒制原料的選擇和釉色的調配都很有講究,釉色有月光色、粉綠色,最受歡迎。官瓷胎體較厚,天青釉略粉,釉面有大條紋。這是由於胎和釉受熱後膨脹系數不同造成的。這是北宋官窯瓷器的典型特征。
官窯嚴格按照朝廷的要求制作,在技術上不惜工本,精益求精,可謂“千裏挑壹,百裏挑壹”。即使是成品選定後,產品也屬於非商品性質,嚴禁私用。它的生產技術嚴格保密,工藝精湛。大多數傳世瓷器都是稀世珍寶。相反,民窯生產不受任何限制。工匠來自民間,生產者要考慮成本,看重實用價值。材料用料不像官窯那麽講究,制作隨意,產品都是為大眾日常所需而提供的。這些瓷器雖然難免粗糙,但也是品味不同的藝術品。縱觀宋代的瓷壇,民窯五彩繽紛,與官窯相得益彰,蔚為奇觀。
其實北宋瓷器的發展也和壹個人有關,那就是宋徽宗。他開了“五大名窯”中的三個。宋徽宗熱愛藝術和美麗。他熱衷於色彩,更熱衷於自然意境。宋徽宗對當時宮廷中常見的定窯和柴窯瓷器非常不滿。於是,他開始收集世界各地的各種珍寶和技術,並在首都東京開了官窯。後來,宋徽宗看到汝州燒的貢瓷很高興,就在朝廷開了個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