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公元前841- 476年)屬晉國皇冠城。
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65438年+公元前0年)屬趙國,故名館陶。位於城西北七十裏,趙在城旁建亭,故名館陶。以關市鎮為館陶鎮。
秦(221- 206)為郡制,疆域屬東郡。
漢朝(公元前206-220年)承襲秦制,西漢初年,任命館陶公主,任命世易館陶。屬冀州系魏縣。西漢平帝2年設館陶縣。東漢時,州、郡、縣三級正式建立。屬於州部陽平縣。
三國(220-265)攻漢制,疆域屬魏,屬州部陽平郡。
晉朝(265-470)仍為州、郡、縣三級制,郡屬州部陽平郡。
南北朝時期(420-581),仍采用金制。魏以後,屬州部陽平郡。
隋朝(581-618)先廢茂州,後廢。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廢棄,郡遷至北館陶,屬威州舞陽郡。
到了唐代(618-907),在州縣之上增加了道路。壹開始在全國分為10路。622年設茂州,627年廢為郡。772年,改稱永吉縣。後遷至館陶縣,733年(開元二十壹年)改為15路。當時屬於河北省威州威縣。
宋初廢路,路轄州、州、州縣。963年,恢復永濟郡,1072年,減為鎮,並入館陶郡。當時屬於河北東路名府魏縣。
遼、金繼承宋制,所轄北部為19路。屬於大明路大明府。
元朝在中國設立行省(簡稱“行省”),行省下有路、州、縣。當時,它屬於周浦省。
明代(1368-1644)行省改為承辦宣傳部署吏治的秘書(以下簡稱“布政司”),廢道由府州保管。全國被劃分為15個首席秘書,也稱為15個省。當時屬於山東省布政司東昌府。
清代(1644-1911)壹般稱為行省。國之初為18省,後增至22省,省分為府縣兩級。當時,他被調到山東省。屬東昌府、臨清直隸州。清代大詩人張文濤生於北館陶,故名張文濤,以示不忘故裏。
從1840的鴉片戰爭到1919的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的80年間,領土的建立並沒有太大的變化。
1912年,山東省廢府設路,邊界為濟西路(治聊城)。1914,改為東路。1928廢棄路,山東省直屬。
盧溝橋事變發生於65438年7月7日至0937年7月7日,為占領區。抗日戰爭爆發,館陶縣抗日民主政權在* * *產黨領導下逐步建立。1939 10,魯西北管委會成立。1940年4月,魯西北行政公署成立,下設太西、雲西、魯西北、雲東四個專署。當時館陶縣屬於魯西北。
1941年6月,中北局決定將魯西行署與冀魯豫行署合並,新設冀魯豫行署,下設7個特派處。原魯西行署的太西、鄖西、魯西北、鄖東為第壹、二、三、四特辦,原冀魯豫行署管轄為第五、六、四特辦。當時館陶屬於濟南行署第三機構1944。5月,濟南行署和冀魯豫行署合並為新的冀魯豫行署。
1945年9月,中央決定撤銷北方局,成立晉、冀、魯、豫、晉察冀兩個中心分局,恢復冀魯豫行署,冀魯豫行署下轄8個特派處,濟南行署下轄5個特派處。當時館陶是濟南行署的第壹派出機構;1947-1948年8月,館陶屬冀南第壹專屬行政公署;1949年8月20日,館陶屬河北邯鄲區。
1952,11,撤銷平原省,聊城機構變更為山東省;1952 10放在山東德州地區,1953放在聊城地區。1955年3月,縣城由北館陶遷至南館陶,1958年2月,1958與館陶縣合並為山東冠縣,成為北館陶公社。1961 7月恢復設立館陶,隸屬河北省館陶縣。1965年65438+10月,以渭河為界,北館陶隨東河劃入冠縣,為北館陶區。
1971年改為北館陶人民公社。
1984,變更為北館陶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