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3日,十八種武術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十八般武藝”作為壹個軍事術語出現在軍事書籍中,最早是南宋的華嶽所寫。這本書有七條記載,“十有八項武功,弓為第壹”,但沒有給出“十八般武藝”的具體內容。
元末明初,明人《水滸傳》第二集:“史進每日請王教頭指導十八般武學,壹壹從頭教起。十八般武藝?矛、錘、弩、矛、鐧、劍鏈、斧戟、卡棍、槍叉。”
明末萬歷年間,“十八般武藝”的具體內容有了新的表述:“壹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鈸、十戟、十壹鞭、十二槌、十三鎬、十四蠍、十五叉、十六鈀頭、十七棉。”“白打”就是徒手格鬥,拳擊在武術練習中壹直被人們所重視。祁鳴吉光曾在《姬曉新書拳經》中指出:“戰爭時期拳法看似變幻莫測,實則為初學者入術之門”,此後十八般武藝內容雖有變化,但基本相同。
自清代以來,關於十八般武藝主要有四種說法:
1.指“刀、槍、劍、戟、鏟、棍、叉、耙、鞭、鐧、錘、斧、鉤、鐮、耙、拐杖、弓箭、藤牌”。
2.和排列壹樣,只是後三項變成了:生成,審判,弓箭。
3.意思是“九長九短”。九是槍、戟、棍、鈸、叉、矛、鉤、鐐銬、環;九短是刀、劍、拐杖、斧、鞭、槌、錘、棒、杵。在這種排列中,遠程武器的弓箭和防禦性武器的卡牌或藤牌消失了,這也是現代習武者不善於學習弓箭,只教套路的反映。
4.指18種武器,現代戲曲界有人稱之為刀、槍、劍、戟、斧、鈸、鉤、叉、鞭、槌、錘、抓、鏜、棒、棍、拐杖、流星錘。這也是今天大多數人接受的壹種排列方式。
可見,所謂“十八式”並不局限於十八種兵器,而是對古代各種武術的總結。其實冷兵器時代生產了很多武器,數量遠遠超過了“十八般武藝”。清末民國時期,“十八般兵器”成為各武館的必備陳設,成為中國武術和武館的標誌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