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曾有八景,是市民休憩遊玩之所,華嚴洞就是其中之壹,因為華嚴洞人氣很旺,民國時期安順首富帥燦章在華嚴洞山門處修建了憩園作為義塾,這座憩園曾在1940年至1942年作為抗日名將戴安瀾將軍200師的置所。1938年,為保護故宮博物院國寶不落入日寇之手,故宮博物院將文物分批轉移到我國西部進行隱藏和保護,這其中有80箱***計1022件國寶於1939年初轉移至安順華嚴洞,並在洞中秘藏六年。1944年,為了感謝安順人對國寶的保護工作的支持,應安順地方人士的邀請,故宮博物院破例在安順舉辦了壹次小型的文物展覽。抗日戰爭勝利後,南遷各地的文物開始由後方運回南京。1944年12月,南京國民政府任命楊森為貴州省主席,而據說華嚴洞口的“天地妙蘊”四字即由楊森所題。1948年,部分藏品被運往臺灣,並在這些文物的基礎上建立了臺北“故宮博物院”。而在洞中秘藏六年的寶藏中唐寅的《山路松聲》、馬和之的《閑忙圖》等如今都是臺灣故宮博物院的“鎮院之寶”。木匠的《故宮國寶南遷的貴州往事》壹文對這段歷史有著詳盡的記述。
洞中幹燥寬敞,開放的有大雄寶殿和三聖殿,旁有壹門上鎖,不知殿後是否還有洞。據洞中大雄寶殿十八羅漢石座上所刻《華嚴洞重建序則》載:(華嚴洞)原名崇仁裏,明末清初開山祖師上覆下園老和尚入洞頌華嚴經四十九日,化感地方人捐資建寺。時當改朝換政,加之交通不便,資金來源不寬。洞內外建設由地方主持施工。寺院沒有規劃和正規殿堂名稱,佛菩薩塑造不合寺院要求。清初華嚴宗未有傳承。光緒十八年,當地人捐資維修。1949年後規劃重建,按照禪、凈道場塑造佛像。大雄寶殿原只有十八羅漢像,新塑佛祖、文殊、普賢菩薩像。大殿背面增塑海潮音諸天等像,新建西方三聖殿、大殿石柱、牌匾,分別於1994年和1985年落成。1998年貼金逐步完善。原上殿改建天王殿,洞之深處新建地藏殿、放生池,重建三橋觀音碑。想來我看到的那扇鎖上的門就是深入洞中地藏殿、放生池和當年藏寶處的入口。
出得洞來,壹老阿姨拿著掃帚問要喝水不,我以為她要倒水給我喝,忙道謝說不用了。接著她指著我的水壺,說去洞裏接壹壺“大士神水”嘛,我雀躍答好哇。重回洞中大雄寶殿,在左側九羅漢像前有壹石缸內接有石壁上滴下的水,裝滿壹壺,飲壹口清涼沁心,才想起在戴明賢老先生的《壹個人的安順》書中有這樣壹段關於華嚴洞的回憶“常年遊客不斷的是城南近郊的華嚴洞。端午遊此洞,是壹項傳統。洞口幾只長滿綠苔的大石缸,長年貯著巖漿水,供和尚食用,平時無人壹顧,端午節就要論杯賣了。
最後,還是沒有在華嚴洞吃齋,我想回到市區去找尋壹下安順的美食,阿彌陀佛,俗心未了啊,酒肉穿腸過,佛祖心頭坐,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