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南京路上好八連的習慣

南京路上好八連的習慣

2009年4月,新戰士呂曉輝分到了八連不久,父親來隊看他,短短兩天時間,小呂父親連說三個“沒想到”:與兒子壹起吃飯,看到兒子把掉在桌上的飯粒檢起來吃掉,感嘆“想不到”;和兒子壹起上街,想給兒子買點零食,兒子說“連隊夥食挺好,不用了”,也是壹個“想不到”;想給兒子買件新襯衣,兒子連連擺手說“部隊發了,不用了”,又是壹個“想不到”。

高溫酷暑,展開野外構工作業。

“入伍前,他可不是這樣,經常和壹些同學朋友上歌廳、舞廳、酒店,有時壹花幾千塊,眼都不眨。兒子到連隊才幾天就像換了個人似的。八連真有特異功能。”小呂父親抑制不住興奮,連聲向連隊致謝。

“像小呂父親這樣的感受,基本上每個戰士家長都有。”團政委張敬東告訴記者,優越的生活條件,容易使年輕戰士在入伍前滋生壹些不良習慣。然而,壹個兵,只要進了八連門,沒幾天,就會成為壹個“標標準準”的八連人:原本花錢大手大腳的,養成了消費“打算盤”的習慣;原本不懂得孝敬父母的,成了知父愛母的好兒子;原本好閑偷懶的,變的勤快勤奮了;原本自由散漫不聽招呼的,成了尊章守紀的模範!

改變源自於連隊堅持將艱苦奮鬥傳統融入日常工作生活。八連官兵長期堅持頭發長了相互理,衣服破了自己縫,鞋子破了自己補,營產營具壞了自己修的“四個好做法”,養成了“日常消費花壹點、文化學習用壹點、孝敬父母寄壹點、希望工程捐壹點、自己備用存壹點”的“五個壹點好習慣”,象征八連勤儉節約好傳統的理發箱已傳到34代,木工箱、補鞋箱傳到了34代。班排的報架、連隊的黑板、簡易訓練器材,都堅持自己動手做,能不花錢的地方不花壹分錢。

前兩年,連隊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打開淋浴噴頭時先放出來的是涼水。為了不浪費這些涼水,連隊專門在每個噴頭下放置了壹個節水桶,把接下來的水用來洗拖把、沖廁所。

在八連,勤儉節約的氛圍很濃,連隊電話亭邊印有“時間就是金錢,請珍惜分分秒秒”的提示語;電腦打印機上,貼有“每人節約壹張紙,希望小學的學生就多個練習本”的字條;飯堂墻壁上,懸掛著“要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等警句。像這樣的警示語,在連隊有20多條,使艱苦奮鬥精神由無形變為有形,戰士的行為在潛移默化中由被動變為自覺。

大學生新戰士陳鑫入伍前在壹家企業上班,月薪4000多元。雖然收入不少,但他卻是個典型的“月光族”,有時工資不夠花,還向父母伸手。去年底,他入伍到部隊。母親擔心兒子到了大上海,每月300多元的津貼費肯定不夠花,特意給他辦了張銀行卡,定期給他匯錢。

陳鑫來到好八連後,對花錢和存錢有了新的認識,連隊幹部和身邊戰友都能講出很多連隊勤儉節約的好傳統。指導員黃森在連史館的話更讓他印象深刻:解放初期,連隊官兵每月工資、津貼90%存入銀行,零用錢每人每月平均5角。

指導員的壹席話讓陳鑫羞愧不已:戰友們人人有存款,而自己卻大手大腳,還讓家人給自己匯錢,真是太不應該了。回到班裏,他對自己的302元津貼費進行了計劃:每月除去購買日用品30元、興趣學習書刊27元、電話卡30元、留其他零用15元,剩余200元存入銀行。

下定決心後,陳鑫改掉吃零食、買高檔生活用品、亂打電話等不良習慣,嚴格按津貼費消費計劃執行。春節前,他從節余的津貼費裏拿出200元寄給母親,第壹次表示孝心。

收到兒子節余津貼費的孝心,陳鑫的母親熱淚盈眶,不住驚嘆:“兒子原本不是這樣的,到部隊才幾天,咋變得這麽快!部隊真是鍛煉人的大熔爐!”

軍委首長在座談時,聽了陳鑫介紹自己在好八連的變化後,連連誇贊:這是個不小的進步!

  • 上一篇:十大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
  • 下一篇:印度人用恒河水做飯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