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用恒河水做飯。
雖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在恒河邊上居住,但凡是在和恒邊上居住的印度人,都會享受到恒河帶給他們的便利,例如做飯、洗菜、洗衣服等。在印度,恒河是壹個神聖的象征,在印度人眼中,恒河可以給他們帶來希望,使他們眼中的聖河,所以能飲用恒河水是十分榮幸的象征,所以用恒河水來做飯也不是什麽罕見的事情。
恒河,中文又譯為殑伽河、強伽河、岡底斯河,為南亞大河,發源於中印邊境的喜馬拉雅山南麓,恒河上源為巴吉勒提河和阿勒格嫩達河,均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西段南坡,流經印度北阿坎德邦、北方邦等地後,進入孟加拉國,改稱帕德瑪河,會合布拉馬普特拉河在孟加拉國境內的下遊賈木納河,最後註入孟加拉灣,其入海河段稱為梅克納河。
恒河的治理開發情況
自古以來,在洪水泛濫時或借助重力水渠以利用恒河水灌溉司空見慣。2000多年前撰寫的經典和神話中已經描述過這樣的灌溉。自12世紀以來的穆斯林統治時期,灌溉高度發展,蒙兀兒國王後來修築了幾條灌渠。英國人進而延展了灌渠系統。
較古老的灌渠主要在恒河—亞穆納河兩河間地區。上恒河灌渠及其分渠長9575km(5950哩);始於赫爾德瓦爾。下恒河灌渠及其分渠長8240km,始於納拉烏拉(Naraura)。
19世紀中葉,隨著鐵路建設的興起,大規模水運開始衰落。灌溉汲水日益增加,也影響了航運。恒河流域中部安拉阿巴德附近以遠河運微不足道,多為各種類型的農村河船。
然而,西孟加拉和孟加拉仍然依靠水路運輸黃麻、茶、糧食和其他農業及農村產品。1947年的印巴分治產生影響深遠的變化,實際上中斷了從前經由內陸水路從阿薩姆運到加爾各答的茶和黃麻的大宗貿易。
恒河的水力發電蘊藏量約為1300萬千瓦,其中約2/5在印度境內,其余在尼泊爾。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恒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