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印度佛教和中國佛教的區別

印度佛教和中國佛教的區別

悉達多喬達摩,公元前6世紀遠居印度的王子,為了擺脫“生、老、病、死、別、怨、誌、旺五行”八苦,出家修行。經過多年修行,終於成了菩提下的佛,創立了佛教。

佛教在漢代正式傳入中國。六朝時期,沿絲綢之路和海上大規模傳入中原。有些皇帝也熱愛佛教,他們的行為促進了佛教的繁榮。佛教文化在唐代達到頂峰,非常重視對佛教的整頓和利用。宋元明清是佛教本土化和基本定型的時期,禪宗逐漸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元明清以來,歷代帝王出於統治需要,都十分註重通過佛教來凝聚人心,促進民族文化的融合。近代以來,西方文化的入侵極大地沖擊了中國的整個傳統文化,佛教文化逐漸被人們遺忘。今天,在國家宗教政策的指導下,佛教、佛教文化和佛教藝術得到了重新認識和迅速發展。

佛教剛進入中國時,壹度被當地文化排斥。但經過六朝玄學、宋代理學、明代理學的影響,最終形成了本土化的禪宗。隨著佛教本土化的發展,禪宗傳播到中國各地,直至融入國家的地方生活,對中國的統壹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

最具代表性的佛教理論是“緣起論”和“唯識論”。學者將此概括為“緣起性空,壹切法只是知識。”佛教的修行在於“化知識為智慧”,將普通人在自我意識下的認知活動轉化為對他無私的認知活動,從而將普通人有限的智慧轉化為和諧通達的大智慧,從而真正徹底地造福他人。

中國文化本來就是以道德人格修養為基礎的文化。禪宗對中國的文化觀念、中國人的思維、中國人的審美意識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以至於唐宋以後,中國的儒生都在談論禪,以此來討論人和作品。佛教傳入中國,不僅擴大了中國本土文化的外延和內涵,而且進壹步強化了中國文化中這種人格和道德的修身特征。

佛教作為壹種追求道德修養和完善人格的文化,最重要的是豐富和完善精神修養的方法和理論。佛教的人格修養方法主要體現在:修行者要從身、口、心三方面入手,嚴於律己;把持戒作為自己行為的準則,就是所謂的“戒惡揚善”。最基本的行為準則是“五戒十善”:五戒是戒殺、戒盜、戒淫、戒狂、戒飲,由此引出“十善”:身體行為主要有三種:殺、淫、盜;眾投的行為主要有愚、胡說、兩舌、爛嘴;觀念的行為主要有貪、怒、癡。還有六度是道德修養的六步,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佛教的人格修養理論圍繞著從誌向的萌生到實現的行動,以及在行為過程中應該具備的心態。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大,壹是觀念和思維的影響,二是對中國文學藝術、語言學乃至生活習俗的影響。作為壹種同樣以修道為基礎的文化,佛教對中國文化的真正影響在於其宗教性被淡化了。在中國,佛教已經成為壹種人格和道德修養的生活方式,完善了中國文化中人格修養的內涵。

  • 上一篇:北京的「年糕錢」有哪些品種?
  • 下一篇:古代神醫有哪些,位列中國古代神醫十強?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