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密封文本
印度河流域的古代文字大多刻在石頭或泥土制成的印章上,因此被稱為篆書。已經發掘了2000多枚印章。
這些符號很多都是象形文字,可能還處於象形階段,但由於其音節和重音,在向拼音文字過渡的過程中也被認為是表音文字。
到目前為止,* * *已發現此類文物約2500種,文字* *有400-500個。這些符號壹般由字體清晰的直線組成,共有22個基本符號。
印章上還有雕刻的畫。不清楚這些刻繪和人物是什麽關系。據學者推測,這些銘文可能是印章主人的名字和頭銜,刻繪可能是他們崇拜的東西。
這些印章本身就是壹種雕刻藝術,反映了當時人們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思想內容。
2、阿育王碑文
古印度孔雀王朝時期的君主阿育王在全國各地的巖石、石柱和洞壁上雕刻的銘文至今仍保存在數十處,是古印度最古老的文字。
碑文使用的文字有兩種:壹種是布拉米,來源於朱塞姆字母;第二種是去盧萬,可能源於阿拉姆字母。碑文多為他頒布的詔令和對其功績的贊頌,對當時歷史的研究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3.阿育王石柱
阿育王柱是孔雀王朝最具代表性的建築雕塑。阿育王在印度各地建造了30多根紀念柱,以紀念這壹戰略並推廣佛教。這些柱子壹般都有十幾米高,其中最著名的是貝拿勒斯城外的Rokuyaon。
柱頭上背靠背蹲著四個男主,中間壹層是絲帶,刻著大象、奔馬、瘤牛、老虎。這四種動物被壹個象征佛教的寶輪隔開。下壹層是鐘形蓮花。
整個柱頭華麗完整,打磨光滑如玉,這也是孔雀王朝雕刻藝術較為顯著的特點。
4.阿旃陀
阿旃陀位於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孟買東北388公裏處,是世界文化遺產之壹。它有29個佛教石窟,石窟作品從公元前2世紀到7世紀(650年)。
洞內石壁上有各種壁畫,有的取材於《本生經》,有的取材於王公貴族和宮廷生活。其中,在1號窟中,布洛基舍王與波斯相遇而成圖,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此外,還有許多反映古印度人生活和花鳥動物的壁畫。他的後期作品大多是笈多風格。
5.《阿維納·韋達》
梵蒂岡的名字是阿塔婆吠陀。吠陀經之壹。它是巫術和咒語的集合。總共收集了731首贊美詩,其中大約六分之壹出現在梨俱吠陀。它主要是為了祈求災難和巫術,但也包含壹些哲學和科學的思想。
“梵天”或教授這種吠陀的婆羅門家族的名字,壹般認為這本書比其他吠陀寫得晚。阿維納吠陀壹般形成於吠陀後期。
主要收集用於治病、驅災、恢復和諧、戰勝詛咒的詩歌、咒語、咒語,巫師常用於世俗祈禱儀式,如出生、婚喪、就職典禮等。吠陀是婆羅門教的聖書,也是印度文學的來源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