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除夕夜要祭竈君,俗叫“送竈君”壹家人圍爐吃過年夜飯,撤去飯桌,重新把廚房竈間洗幹凈然後在竈面上擺下酒、肉、魚、雞、糖棗等祭品,由女主人主祭祭拜後把鞭炮在竈前燃放,恭送竈神上天。
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晚上,才在竈上擺上果品蜜餞迎接竈神下天。而這寸棗,意味著甜甜蜜蜜,是逢年過節“拜拜”時常備的小點心。它由植物油、糯米、白砂糖、麥芽糖制成,原料純粹,酥脆香甜,入口清爽。
花糖也是老廈門人過年必備的新年零食之壹,花糖看起來像粉色白色的糖果,裏面其實是炸花生仁。吃起來香香甜甜,而且顏色鮮艷,很得小朋友的喜愛。
炸扣(炸酥角)和寸棗、花糖並稱老廈門人春節必買老三樣,閩南很多人家中日常也常食炸扣,炸扣以芝麻花生入餡,除了配茶解饞外,因為外形像極了“金元寶”,春節擺在家中,寓意吉祥如意。
廈門人過年必備年貨,除了上面的老三樣,必備的還有吃了“年年高”的年糕,既可以是泡茶“話仙”時的糕點,又可以是祭拜先祖的供品。
蒜蓉枝這個叫法,只有閩南人懂,說白了,就是是壹種裹著糖衣和蒜蓉的麻花,有甜,有鹹甜,兩種味,粘著蔥葉的是鹹甜口味,沒蔥葉的就是甜的。身材雖貌似北方的麻花,卻比麻花精巧,口感也比北方麻花更加酥脆香甜。它就是蒜蓉枝,閩南地區的傳統零食。
糍粑是很多地方過年過節常有的美食,這是糯米蒸熟搗碎後做成的食品。作為甜食,常滾上砂糖和熟黃豆粉、花生末、芝麻末等,有的還包上豆沙餡或芝麻餡。包芝麻餡並滾上芝麻的糍粑叫麻糍。
糍粑坯的做法,早年是用糯米飯在大石臼裏反復舂出來的,質地柔韌;後來改用石磨或電磨磨出生糯米漿,壓幹後蒸熟,再反復揉搓,做成的糍粑坯,細膩柔韌。
包麻糍的人手要保持幹凈,銷售時收錢用筷子夾或由助手收找,以保食品衛生。麻糍歷來是廈門人喝功夫茶的傳統茶配,也是港澳臺同胞、東南亞華僑過往廈門的常購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