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三,廈門禁止拜年。正月初三,不能去家裏祭奠死者。有句話叫“初壹早,初二早,初三豐衣足食”,意思是第三天沒有客人上門,起晚了也沒事。那麽這個習俗是怎麽來的呢?相傳明朝嘉靖年間,海賊占領廈門外島吳嶼。有壹年除夕,官兵們忙著過年,疏於防守。大批倭寇乘機攻城,軍民奮起抗敵。經過兩天三夜的激戰,日軍戰敗,但城內軍民傷亡慘重。第三天,人們埋葬親友,哀悼死者,大聲哭泣,因此他們沒有時間去其他家庭拜年。第二年的初三,廈門居民就把這壹天作為忌日,久而久之,就成了壹種慣例。在“天父”之前,農歷正月初九,廈門家家戶戶都會燒香掛燈籠,立案告白,由衷地尊敬“天父”。普羅維登斯的誕生是虛幻的,但這個節日的形成卻有壹個有趣的故事。300多年前,清軍進攻閩南,在勢單力薄的情況下,放棄了金、夏兩島,退守臺灣。傳說當年12月,清政府下了兩道命令:壹是全國人民要求每家每戶在正月初壹點燈籠,做五顏六色的裝飾。壹種是“留發不發,留發不發”的“剃發令”,要求民眾改變留全發的習慣。當時全國人民都不願意改變留滿頭發的習慣,認為剪頭發是叛國不孝的表現。於是,壹場反對剃毛的鬥爭迅速展開。由於民間的強烈反對,正月初壹點燈紮彩的命令沒有執行,清政府只好在正月初八宣布取消“理發令”。廈門和鄰近縣的人們聽到這個消息後都非常高興。正月初九,他們都殺豬宰羊,點燈籠,做裝飾品,燒香放炮,慶祝反對“理發令”鬥爭的勝利。清朝的官員知道了這件事,就問這是什麽節日,於是人們就巧妙地欺騙他們,說是上帝的生日。年年歡慶,就連閩南官方也不例外,於是正月初九就成了“天壽”。農歷三月初三,廈門人有祭祖的老習俗,稱為“三三節”,也叫“三伏天”。“三月三”的由來與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光輝業績密切相關。壹個傳說是鄭成功在廈門和金門的基地與清朝作戰。為了實現“反清復明”的願望,與敵聯合,誌在必得。甚至當他聽到“清”這個詞時,他都感到不舒服。當時有人說“喝茶”就是“喝綠茶”。他很生氣,馬上訓斥糾正。尤其是對“清明節”,把“清”字放在“明”字上,更讓他惱火,於是下令當地百姓不要在“清明節”掃墓,而要在“三月三”祭祖。另壹個傳說是清軍被鄭成功的軍隊多次擊敗後懷恨在心。後來,鄭成功出兵驅逐荷蘭,收復臺灣省。清軍趁機入侵廈門、金門,毀城拆屋,燒殺搶掠,造成了“嘉禾斷族”的悲劇。廈門和金門的幸存者直到三月初三才回到島上,已經無法查到死去親人的死亡日期。因此,在三月的第三天,壹起祭祀早已成為壹種習俗。福明糕在廈門的民間飲食習俗中,也有很多反抗壓迫的故事。“熏餅”就是壹個例子。相傳清初同安城被攻破,百姓奮起與清兵靈活作戰。城關壹家糕點店是反清秘密組織的聯絡點。每次行動前,主人都會做壹個特制的年糕,年糕裏有壹張紙條,上面清楚地寫著聯合行動的時間、地點和暗號。當時叫“復明餅”。為了防止秘密泄露,這種蛋糕不賣給小孩子。湯加人中間流傳著壹句話“收豬糞的牛仔和小孩不要吃復明餅”。“復明餅”是用米粉和白糖蒸的,後來又加了茯苓粉,所以諧音得“茯苓餅”之名。
上一篇:在國外工作,妳知道哪些傳統「中國菜」受韓國人歡迎嗎?下一篇:如何給咖啡店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