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雙減”政策,小學家長要順應潮流,轉變家庭教育觀念,不僅要考慮整體環境,還要關註孩子的不同特點,讓家庭教育真正發揮力量。
隨著孩子年齡和上學時期的增長,低、中、高三個層次的家長家庭教育行為和模式都需要相應調整和推進,側重點也要有所不同。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麽是家庭教育。
我國新頒布的《家庭教育促進法》自2022年6月65438+10月1日起正式實施,其中對“家庭教育”有明確規定:“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為促進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長,對其道德品質、身體素質、生活技術、文化素養、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培養、引導和影響。"
從國家對家庭教育的定義可以看出,雙減政策實際上是對家庭教育責任的重新定義和回歸。
這也讓人想起古人壹直堅持的人才培養的第二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結晶和延續,也是家庭的重要成員。他們的行為和心理都直接、極大、不可磨滅地受到家庭的影響,註定要伴隨孩子壹生。
家庭教育不僅僅是生活技能和基礎知識的教育,更是對美德、身體素質、家務勞動、傳統文化知識和行為習慣的全方位培養和引導。
所以,意味著父母首先要認清自己,不斷反思自己,不斷提高。
因為教育從來就不僅僅是知識的教育,還有更多潛移默化的傳承和復制。
父母是土壤,孩子最終會成為父母影子的復制品。
相信很多家長都希望看到,我們用壹生培養出來的孩子,能夠成長為壹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
壹個身心健康熱愛生活的人,
未來能夠適應社會發展,履行自己的人生責任和人生責任的獨立的人。
所以,面對應試教育觀念的轉變,面對未來多元化的社會環境,孩子真正爭取的,其實是家庭中健全的生命教育理念,以及家長的綜合教育水平。
雙減只是減少課業和考試。對於家庭教育來說,不僅沒有降低責任和質量,反而增加了家長或家庭中其他監護人的教育責任和參與孩子成長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