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休假也有專門的休假制度,壹些節日也都會休息,也有正常的休息日。
古代的休閑生活,多以自然時間系統為主要的依據。此外,人文時間的劃分,讓人類的時間具有了文化內涵,如節日,因為承載了許多文化內容,而使得休閑活動有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意蘊。
空余的時間是人們進行休閑活動的基本前提,就如現代社會中有很多法定節假日壹樣,古代也有完善的休假制度。
古代的官方休假時間可分為三類:壹是各種節日,如壹些傳統的宗教、祭祀和民俗類節日;二是假日,即法定休息日;三是臨時性假日。
但需要指出的是,古代的休沐制度,主要針對的是官僚階層,且並沒有被嚴格執行,對於農民、手工業者及商人來說,其作息並無定例,有些勞動者終年勞作,長年無休,也是常有的情況。
古代的重要日子,如元日、元宵節、端午節、清明節、夏至、伏日、中秋節、臘日、冬至等,都要放假休息。
如元宵節起源於西漢文帝時期,漢代放壹天假,唐代放三天假,宋代放五天假,到了明代放十天假。民間認為伏日有鬼出行,不便外出,“伏日萬鬼行,故盡日閉,不幹它事”(《漢官舊儀》),所以只能放假休息。
冬至是陰陽二氣轉換的時節,要以靜養為主,“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後漢書·禮儀誌》),也要放假休息。
古人休假叫什麽
官員的法定作息制度稱為“休沐”,這壹制度起源於西漢:“吏五日得壹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初學記》引漢律)
沐,最早的意思是洗頭發,後來泛指洗浴、洗滌,這裏指代的是休息。上面的話即是說,官員每五天可以有壹天的沐浴、休息時間。
唐代把五日休沐改為十日休沐,也就是旬休,“九日馳驅壹日閑”,工作九天休息壹天。上、中、下旬各休息壹天,這三天分別叫作上浣、中浣、下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