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司馬相如寫過壹篇文章《美人賦》,裏面記載了壹種香爐。從外觀上看,香爐是壹個閉合的鏤空金屬球,金屬球的裏面有香在燃燒,人們把它放在被子裏取暖,任它隨意滾動,裏面的香都不會灑出來。
這究竟是怎麽回事呢?我們先看看這種香爐的構造。香爐中的香在壹個半球形容器中燃燒。容器和圓形外殼之間有兩個同心圓環,叫內環和外環,可以自由轉動。
燃香容器支撐在內環上,內環支承在外環上,外環又支承在外殼內壁上,三者之間的支承軸線互相垂直。由於重力作用,無論球殼如何滾轉,燃香容器卻可以保持不動,爐口總是水平的狀態,不會把點燃的香灰灑在被褥上。
這種創造相對水平靜止環境的方法叫作平衡環原理,這種原理最早是由意大利數學家卡丹在1550年提出的。
相傳,生活在西漢時期的發明家房風最先發明了這種香爐,後來卻失傳了。直到300多年後,長安的巧匠丁緩又把它重新制造了出來。唐朝時,有人向武則天進獻了壹種“輾轉不翻”的香爐,也是采用平衡環的原理制作出來的,這說明利用這種平衡環原理制作香爐技術在我國得到了傳承。到了明清時期,這種香爐依然比較流行。
總結:利用這種平衡環原理制造出來的物件,在我國古代還有很多。南宋時曾流行壹種“滾燈”,南宋詩人範成大曾這樣描述:“擲燭騰空穩,推球滾地輕。”
說的是滾燈可以滾,可以拋,可以擲,可是燈中燭火始終不會滅。滾燈用竹片紮成球體,球體內置燈籠,燈籠內點有火燭,它們的連接原理與被中香爐是壹致的,只不過金屬球換成了燈籠與竹球。這種娛樂活動至今還在江南壹帶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