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衣服開襟方向是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將右襟掩覆於內,稱右衽。
漢服中左側的衣襟與右側的衣襟交叉於胸前的時候,就自然形成了領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做“交領”;交領的兩直線像交於衣中線左右代表傳統文化的對稱學,顯出獨特的中正氣韻,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如果說漢服表現天人合壹的話,交領即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地,地即人道,即方與正。
漢服的領型最典型的是“交領右衽”,就是衣領直接與衣襟相連,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側的衣襟壓住右側的衣襟,在外觀上表現為“y”字形,形成整體服裝向右傾斜的效果。
衽,本義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將右襟掩覆於內,稱右衽,反之稱左衽。這就是漢服在歷代變革款式上壹直保持不變的“交領右衽”傳統,也和和中國歷來的“以右為尊”的思想密不可分,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
另外壹種作為“交領”補充的是“直領”和“盤領”。直領就是領子從胸前直接平行垂直下來,而不在胸前交叉,有的在胸部有系帶,有的則直接敞開而沒有系帶。
這種直領的衣服,壹般穿在交領漢服外面,像罩衫、半臂、褙子等日常外衣款式中經常運用。盤領是男裝中比較多見的壹個款式,領型為盤子狀的圓形,也是右衽的,在右側肩部有系帶,在漢唐官服中采用,日常服中也有盤領款式。
擴展資料:
“右衽”和“左衽”:
上古時代,上衣多為交領斜襟,中原人崇尚右,習慣上衣襟右掩,稱為右衽;而北方諸族崇尚左,衣襟左掩,是為左衽。除了上衣左衽以外,胡服的下衣和足衣也與中原服飾明顯有別。
右衽(yòu rèn)是漢服始終保留的特點。因此右衽成為漢族的象征符號之壹。所以孔子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壹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意思是說要是沒有管仲,我們就得淪為蠻夷那樣,穿著左衽的衣服,披散著頭發。
另外,左衽也被用來指死者,在陪葬的壁畫和繪畫先人的畫像中,使用左衽,以示陰陽有別。
服飾左衽是周邊落後民族相對於漢族在服飾、文化和生產生活上存在顯著差異的外在表現;在華夏文化中,人們認為生者衣襟左衽是對華夏傳統文化與精神的背離,或用“左衽”表示落後、野蠻的異族;
在儒家“尊王攘夷”思想基礎上,“左衽”更被視為家園遭入侵、占領,甚至國家被異族滅亡、華夏文明淪落的標誌。
百度百科-漢服
百度百科-右衽
百度百科-左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