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古代人對時間的稱呼是什麽

古代人對時間的稱呼是什麽

古代時間稱呼:

子時:23時至01時;醜時:01時至03時,寅時:03時至05時;卯時:05時至07時;辰時:07時至09時;巳時:09 時至11時;午時:11時至13時;未時:13時至15時;申時:15時至17時;酉時:17是至19時;戌時:19時至21時;亥時:21時至23時。

壹小時是半個時辰,壹刻為十五分鐘。20點整是戌時;20點30分是戌時兩刻。

1、十二時辰制。西周時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壹點為子時,壹至三點為醜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壹個時辰。

2、二十四時辰制。宋以後把二十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這樣,子初、子正、醜初、醜正......依次下去,恰為二十四時辰,同現在壹天二十四小時時間壹致。

3、十時辰制。出現於先秦。晝夜各五分。據《隋書.天文誌》,晝為朝、禺、中、晡、夕,夜為甲、乙、丙、丁、戊(後用五更來表示)。

即更點———古代把晚上戌時作為壹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醜時為四,寅時為五更。把壹夜分為五更,按更擊鼓報時,又把每更分為五點。

每更就是壹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即120分鐘,所以每更裏的每點只占24分鐘。

4、五時辰制。其名稱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還、鋪時、大還、高舂、下舂、縣(懸)東、黃昏、定昏。參閱《淮南子.天文訓》。

5、百刻制。即把晝夜分成均衡的壹百刻。其產生與漏刻的使用有關。可能起源於商代。漢時曾把它改造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為九十六刻、壹百零八刻,明末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為正式的制度。

  • 上一篇:十大節日歌曲
  • 下一篇:只喜歡聽古歌的星座。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