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考古學家在山東壹座有著2300年歷史的古墓中,發掘出壹種古代桌上遊戲的部分零件。這曾經風靡壹時的遊戲,已經消失了1500多年。
考古學家認為,這座古墓葬的是齊國的貴族。在墓中,考古學家找到了壹塊破損的棋盤,21塊標有數字的矩形旗子,以及壹枚有動物牙齒制成的14面骰子。
骰子上標有從1到6的篆體數字。每個數字各出現兩次,***占了12面。另外兩面則是空白的。在重拼、整修之後,棋盤上“飾有兩只眼睛,周圍圍繞著雲和雷電的圖案”。
從外表來看,這些零部件屬於壹種中國的古代“桌遊”,名叫“博戲”,有時又名“六博”,是壹種擲采行棋的博戲類遊戲。壹套完整的六博棋具包括棋盤、棋子、博箸,漢代開始使用骰子代替博箸,叫做“焭(qiong)”。棋盤上刻有可行棋的曲道,中間為“水”,“水”中有“魚”。雙方各有六枚棋子,相當於王的叫“梟”,相當於卒的叫“散”。投箸或骰子行棋,走到特定位置,“散”可以立起來變為“梟”,進入“水”吃掉壹枚“魚”,獲得博籌。先獲得六根博籌的壹方獲勝。六博出現的年代久遠,可追溯到殷商時期,在春秋戰國和秦漢都非常盛行,但漢以後,六博逐漸失傳。
彈棋是壹種文體結合的遊戲。漢代,文人們認為體力運動太粗俗,於是壹位大臣發明了彈棋。 彈棋的棋盤四周低平,中間隆起,像個小山包;底座是方形,頂部是圓形,象征天圓地方。玩法歷代文獻記載不太相同,魏晉時期是兩人對局,各6枚棋子,到唐代演變為雙方各12子。對局時,須用自己的棋子擊打對方的棋子。
據說魏文帝曹丕就是位彈棋高手,技藝很精,用手巾拂棋“無不中”。唐代彈棋非常流行,高手輩出,不少詩人還作詩吟詠。到宋代,彈棋也逐漸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