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插柳,可能就會想到清明節。清明節,又稱踏青節、祭祖節、行清節,是由上古時期的祖先信仰和春祭禮俗演變而來,其不僅是自然節氣,也是傳統節日,可謂是蘊涵了自然和人文兩大內涵。
清明節,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壹,其祭祖掃墓、緬懷祖先,不僅倡導孝道,而且還促進家族、民族的凝聚力,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清明節流傳下來的習俗很多,插柳就是其中壹個。
有關插柳的傳說很多,比如宋朝大詞人柳永就和插柳有關。相傳柳永才華橫溢,卻流連於花街之中,當時很多歌姬都喜歡他的才華。然而柳永雖然有才,但因為他的生活作風,所以就影響了他的仕途,最後他卻貧困而死。歌女們為了紀念他,就在他墓前插柳紀念,時間久了就有了清明節插柳的習俗。當然這只是壹個傳說,其實呢,早在宋朝以前,就已經有插柳的習俗了。
提到清明節,就要說下春秋時期的介子推了。介子推是晉文公的屬下,在晉國動亂之時,重耳只得流亡在外,介子推則是隨晉文公重耳流亡在外的壹員,有壹次晉文公又餓又累,實在餓的不行了,卻又找不到吃的。介子推為了他的主公重耳,於是就割了大腿上壹塊肉,煮了給晉文公重耳吃,重耳也得以恢復體力和精神。
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是為晉文公。這時他想到曾經隨他流亡的功臣們,於是就封賞了他們,然而卻獨獨把介子推忘了。
很多人勸介子推去面君討賞,但介子推卻不願如此,他也覺得羞愧,於是就帶著他的母親去了綿山隱居了起來。
晉文公知道後很後悔,於是就帶著人去找介子推。但介子推藏於大山中,想找到他談何容易。為了讓介子推現身,晉文公就下令燒山,想把介子推逼出來。
然而事與願違,大火把山燒了,卻不見介子推出來。火滅後,才發現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已經在壹棵老柳樹下死了。
晉文公見了這樣的結果很傷心、很難過。為了紀念介子推,就下令把這壹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的時候,晉文公帶領大臣們前來祭拜,發現那棵老柳樹復活了。於是就賜柳樹為?清明柳?,同時又把寒食節的後壹天定為清明節。後來人們插柳,據說是為他招魂。
當然,這也只是傳說,畢竟壹些傳統的節日,有的會在發展歷史演變的過程中,附會壹個傳說起源。同時壹些傳說、說法其實是晚於節日誕生的。清明插柳還有壹個說法是,在人們心中,柳是有辟邪之能,所以在清明之時插柳。
而插柳還有別的含義,比如有惜別、依戀、挽留之意。因柳和留諧音。這個是起源於《詩經?小雅》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楊柳是春天的象征標誌,春天是萬物復蘇的時節,所以楊柳也就給人以欣欣向榮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