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藝指六種技能:禮、樂、射、禦、書、數。
中國周朝的貴族教育體系,開始於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學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禮、樂、射、禦、書、數。出自《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壹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禦,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這就是所說的“通五經貫六藝”的“六藝”。
擴展資料:
第壹種
六藝者,禮、樂、射、禦、書、數也。《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壹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周代教育貴族子弟的六種科目。“藝”為“藝能”之意。
即禮、樂、射、禦、書、數。禮包含政治、道德、愛國主義、行為習慣等內容;樂包含音樂、舞蹈、詩歌等內容;射是射箭技術的訓;禦是駕馭戰車的技術的培養;書是識字教育;數包含數學等自然科學技術及宗教技術的傳授。其萌芽在夏代已見端倪,經商代,至周而逐步完善。“六藝”教育的特點是文、武並重,知能兼求和註意到年齡的差異及學科的程度而教育有所別。
“六藝”中禮、樂、射、禦,稱為“大藝”,是貴族從政必具之術,在大學階段要深入學習;書與數稱為“小藝”,是民生日用之所需,在小學階段是必修課。當時,庶民子弟只給予“小藝”的教育,唯貴族子弟始能受到“六藝”的完整教育,完成自“小藝”至“大藝”的系統過程。“六藝”服務於階級需要,但也反映了教育的普遍規律,對後世具有深遠的影響。
《周禮.地官.保氏》:“保代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壹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明史.選舉誌》:“生員專治壹經,以禮、樂、射、禦、書、數設科分教,務求實才,頑不率者黜之。”
第二種
六藝即六經,謂《易》、《書》、《詩》、《禮》、《樂》、《春秋》也。六經之名始見於《禮·經解》孔子之言,又見於莊子之書。蓋為《易》、《書》、《詩》、《禮》、《樂》、《春秋》也。其後嬴秦焚書,《樂經》散失,僅存《樂記》壹篇,乃並入《禮記》中,後遂有五經之名。
而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在之前,還有壹本《樂經》,合稱“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六本書也被稱做“六經”,其中的《樂經》後來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經。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