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古代兵器中“槊”和“鏜”是什麽樣子的?

古代兵器中“槊”和“鏜”是什麽樣子的?

 槊是十八般兵器中的重型兵器之壹,多用於馬上作戰。在雲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中就發現了戰國晚期、東漢早期的槊。槊的各類很多,結構復雜,較為笨重,多為力大之人使用。因此槊在現代武林之中已近失傳,練槊的人寥若晨星。

槊是由矛和棒演變而來的。《正字通》壹書中雲:“矛長丈八謂之槊”,所以古代也把丈蛇矛稱為“鐵槊”。古代的槊,柄用堅木制,長約2米,粗約壹把,柄端裝有壹長圓形錘,上面密排鐵釘或鐵齒六至八行,柄尾裝有三棱鐵鉆。因其形狀與狼牙相似,故也稱“狼牙槊”。《武備誌》載:“棒首施銳刃,下作倒雙鉤,謂之鉤棒;無刃而鉤者亦用鐵爪植釘於上如狼牙者,曰狼牙棒;本末均大者為杵,長細而堅重者為桿,亦有施刃鐏者,大抵皆棒之壹種。”《水滸傳》中“百勝將”韓滔用的是壹桿棗木槊;番將烏利可用的是壹桿純鋼棗槊;別外,還有指槊,掌槊,雙槊,衡槊及棗陽槊等。

傳統演練的套路稱為“單槊”,練法與大刀相似。它的用法有劈、蓋、截、攔、挑、撩、雲帶、沖等。盡管槊較重,但也可演練許多招式,如“泰山壓頂”、“刀劈華山”、“橫掃千軍”等等。

鏜,中國古兵器。始於明代,是由槍發展而來的,茅元儀《武備誌》載:“此器自有倭時始用,在閩、粵、川、貴、雲、湖皆舊有之,而制不同”。周緯《中國兵器史稿》也說:“鏜兵之重要者為槍頭齒翼月牙鏜,長與月牙鏟同;茅氏(茅元儀)註曰:以純鐵為之,蓋恐用生鐵則易折其翼也;鐓亦有尖刀,可倒用為刺兵,左、右、中三面均可刺,其齒形鏜則兼有碴兵、句兵之用,誠屬利器,惟恐使用較難,須經過精細之練習耳。”鏜在清代應用甚廣,爾後,逐漸減少。

鏜壹般頭的兩邊形似馬叉,中間似劍狀。它上有利刃,稱正鋒,長1尺半,尖銳如槍,橫有彎股刃,兩鋒中有脊。鋒與橫刃互鑲,並嵌於七、八尺長的柄上,柄下端有長約半尺的梭狀鐵鉆。鏜的形狀較多,主要有:月牙鏜、四節鏜、五齒鏜、三節鏜、雁尾鏜、雁翅鏜、雁嘴鏜、鳳翅鎦金鏜、鋸翅鏜、金牛鏜、燕子鏜、鳳翅鏜、夜戰鏜、牛頭鏜、燕子鏜、雷震鏜等。

鏜長而重,多為力大身高者使用。使用時多是兩手交換,有時左把在前,有時右把在前。它的基本技法有:捕、折、翻、撩、勾、捅、撈、咬、撥等

  • 上一篇:傳統的弓筒扳手磨損有多緊?
  • 下一篇:大學生如何學習運營自媒體?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