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匈國書
漢文帝第六年(公元前174年),漢文帝上書匈奴茅盾可汗,對匈帝國既往不咎的建議表示贊賞。他同時指出,違反和約的情況在匈牙利經常發生,因此希望匈牙利警告各級官員嚴格遵守和約。它的證書上寫著:
”皇帝問匈奴大單於安然無恙。很感謝匈方派出的使節給我來信,說:“謹裁兵,拋開往事(指匈奴右王獻入侵河套地區,引起漢人不滿),再約壹次,以安民心,樂天下。“這位古代聖王的野心。漢與匈奴約為兄弟,故遺風甚厚。背信棄義,拋下兄弟親人的,往往在匈奴...說了書的意思,就可以跟官員說清楚,這樣才能信守諾言,有信仰,尊重如書。"
起初,中匈字母的規格都是“壹尺壹字”。冒頓死後,他的兒子老商鞅給漢獻帝寫了壹封信,說“匈奴單於,生日月為天地所定,問漢獻帝是否安好”,信的規格改為“大小二寸,封使廣長大”。
匈奴敢於在國書問題上向漢朝展示實力,是以他們的軍事實力為後盾的。
隋與日本國書
《隋書》中記載,楊迪大帝大業三年(607年),日本(今日本)王多禮司弼派小野的妹妹獨自進貢,國書上說“日源送天子書日,天子不安”,皇帝不悅,說紅林寺說“若夷書無禮,勿復之。”日方使用國書敬語的意圖非常明顯。即便如此,楊迪皇帝還是決定派清殿掌客裴與小野的妹妹壹同訪日,裴帶來的國書敬語是“皇上問日本天皇”。隋朝的禮遇讓日方有些克制。第二年,小野姐姐又做了隋朝,國書改為“東皇尊白”。
波斯和喀喇汗的國書
北魏時期(518-520),波斯向中國派遣使節,其國寫道:“大國天子的誕生地,往往是天子在漢中的居所和數千萬波斯人的朝拜。”
元豐四年(1081),喀喇汗王派阿辛上書,聲稱“於國僂、羅有知文法之權,黑王之書及漢家大舅、大官,大世界地主,東方倭國起源地”。喀喇汗國王對宋朝的向往、羨慕和恩情躍然紙上。
公元10世紀末,回鶻先民在蔥嶺建立了喀喇汗王朝。喀拉汗又稱黑汗,自稱“桃花石汗”(意為中國汗)。中原王朝不斷有公主嫁給維吾爾人,所以喀喇汗國王稱宋朝皇帝為大叔。
宋金國書
宋金關系體現在雙方國書的稱謂上。起初雙方關系平等,國書查為“大金皇帝發函宋帝”或“宋帝發函大金皇帝”(《大金掛裁錄》)。在,伯侄關系是晉宋之際,宋書上“吾侄,大宋桓帝,詔博大進”,“桓”為欽宗之名。最後,欽宗投降了徐進。開頭叫“大臣桓炎”,結尾叫“天帝四年十二月,宋太祖趙桓上表”。甚至日期也改成了徐進的官方日期。南宋雖然還叫皇帝,但在金人面前是不可能挺直腰板的。
沙皇證書
1670年4月,俄國使節米洛瓦諾夫來京,國書上寫著“彼得大帝中國應臣服於沙皇的最高統治”“永不變更,並納入朝貢偉大君主(指沙皇)”等等。但由於當時北京沒有人看得懂國書上的文字,米洛瓦諾夫特使受到了康熙皇帝的接見,並贈送了衣服、帽子、綢緞。
1693、11年6月,以伊斯布蘭特·伊德裏斯為首的俄國外交使團來到北京,但其國書彬彬有禮,稱康熙皇帝為“我們的朋友,光榮的中國可汗,壹個偉大的亞洲國家的統治者,最有智慧和獨斷專行的皇帝,中國人民社會事務和法律的管理者和保護者”,以及
註:“我們”是指彼得壹世(1672-1725),即彼得大帝和他的兄弟俄國的伊凡五世(1666-1696)在1682年同時登基,但由他的妹妹索菲亞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