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畫家戴嵩有壹幅“鬥牛圖”被宋朝的大臣馬知節所收藏。馬知節非常珍視這幅圖。有壹天,天氣晴朗幹燥,馬知節把這幅“鬥牛圖”從箱底拿出來,放在大廳前曬太陽。
壹個農夫前來_租稅,看見這幅圖。他看著看著,不禁笑了出來。馬知節在旁覺得很奇怪,便問農夫:“妳懂得畫嗎?這張圖有什麽可笑啊?”
農夫回答說:“我只是個種田人,並不懂得畫,但是卻很了解活生生的牛。牛打架的時候,壹定把尾巴緊緊地夾在大腿中間,力氣再大的人也沒有辦法把它拉出來。
可是妳看這張‘鬥牛圖’,兩只牛氣沖沖地在打鬥,而它們的尾巴卻舉得高高的。這根本和實際情形不壹樣嘛!”馬知節聽了,對這農夫的見識非常佩服。
擴展資料:
中國人對於牛的圖騰崇拜,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的大禹治水時期。傳說大禹每治好壹處水患,就要鑄鐵牛投入水底,以示鎮壓,等到了唐代,就將鎮水的鐵牛改設岸上了。在中國老百姓的眼中,牛更多的美德是埋頭苦幹而從無怨言的品質,是勤勞的象征。
然而,野牛的彪悍好鬥卻也是人所***知的。世界上不少民族都有“鬥牛”的傳統風俗,而我國的鬥牛習俗,則要溯源至公元前200年春秋戰國時期。
據《水經註》記載:秦李冰治蜀,為根治水患造福蜀地百姓而修建“都江堰”,觸怒了江神,兩者化作兩頭公牛激烈搏鬥,李冰在下屬的幫助下刺殺了江神,從此蜀地再無水患。
蜀人敬仰李冰的勇敢果決,遂將體格健壯的青年稱作“冰兒”,而鬥牛也就成為蜀人歷史悠久的習俗:宋初編纂的《太平廣記》就記載漢晉之後蜀地已流行鬥牛之戲。
出身書香門第的戴嵩從小熱衷書畫,水牛畫得很好,年少即有名。《鬥牛圖》就是他創作的關於“牛”題材繪畫之壹。關於此圖是否是戴嵩真跡還有爭議,從其畫風觀之,此作或屬明中期以前輾轉流傳的摹本。
百度百科——鬥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