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考古發現,中國最早的墓葬制度起源於商代。在河南安陽發現的奴隸主墓葬中,經常有2300人殉道,這種習俗壹直保留到了後周、春秋、戰國、秦朝。
明朝殘酷的殉難制度是如何開始並被廢除的?
安陽殷墟墓中的葬禮
《墨子節葬》壹文中有“天子殺而死,有數百人,寡數十人;將軍殉職,數十人,少人。”可見,享受土葬制度的不僅僅是皇帝,將軍和士大夫也要求生者死後葬。
秦朝陪葬的時候達到了高潮。據《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武公隨葬66人,秦穆公隨葬177人。秦始皇死時,秦二世下令:“始皇帝後宮無子女者,不準出門,壹切命令從死。”也就是說,後宮中沒有子女的妃嬪全部殉難,可見陪葬人數之龐大。
兵馬俑
秦以後,漢唐將殉葬改為“隨帝葬”。死後,親屬和達官貴人都葬在皇陵附近,陪伴皇帝。這種人性化的改革在當時確實是社會文明的壹大進步。
但殘酷的皇族殉難制度在明清時期再度復活,是由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召集的。據《明史》記載,朱元璋死後,為他長眠的40多個妃子,全部葬在孝陵。
明十三陵
明太祖朱迪也不甘示弱。他的墓中還埋葬了30名妃嬪。殉難時,陪葬的嬪妃都被要求自殺,場面慘烈。《李朝實錄》寫道:“皇帝崩,宮人葬三十余人。死的那壹天,所有的工錢都上了法庭,工錢都撤了,所有的教堂都起來了,哭聲震天宮閣。在班裏放壹張大床,站在上面,掛壹個繩圈,把頭伸進去,走到那張床上。所有的野雞都死了。”
玄宗死後,壹位名叫艾國的宮女在入宮不到壹個月就殉難了。她憤怒地寫了壹首絕望的詩。“短期維修是不夠的。我覺得出生就像做夢,我會死。丟了親人回去,不孝太丟人;如果悲傷地做不了自己的事情,也可以哀悼。”
宮女被迫死去。
明代的土葬制度直到明英宗時期才被禁止。明宗壹生坎坷,年紀輕輕就繼承了王位。年輕人最早掌握國家大事,被蒙古瓦拉俘虜。回國後,他們被弟弟明代宗囚禁了8年,後在石亨等人的幫助下得以復辟,重新稱帝。經過種種磨難,明英宗對權力和生死有了新的認識。臨終前,他命令兒子朱見深:“即使有人死去,我也不能忍受。這件事會自己結束的。”至此,明皇室的活埋制度終於告壹段落。
明英宗
然而到了清代,葬生者之風死灰復燃。據史書記載,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子、清世祖順治、攝政王多爾袞等人死後,活著的都死了。直到康熙時期,這種殘酷落後的制度在大臣的邀請下才告壹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