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天寶十年(公元751年),設立華亭縣,上海開始有了自己獨立的縣政。也可以說,上海之母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出現在中國版圖上的。清嘉慶在《松江府誌風俗》壹書中描述華亭縣的民風:“東臨陸地,南臨大海,北有河流,魚、鹽、米、蟹無壹幸免。大甲,富商,不勝任自己的事業。不過衣服也是江浙縣最好的。佃戶雖豐衣足食,但喜歡教子女讀書,而大顯身手者,往往始為官,故競相勸其學習,弦歌之聲不絕於耳。官不壹定要破兇來統治,也可以用禮儀來馴服。”可見唐宋時期的華亭縣東南臨海,北臨長江,特產豐富,民生富足。大甲富商多,高官顯貴多;讀書已經成為壹種風氣,學習有競爭,官員穿著禮服,人們講究禮儀道德。
元十四年(1277),華亭縣升為華亭府,次年改為松江府。
至清嘉慶十年(1805)末,演變為1府(松江)、7郡(華亭、上海、青浦、樓、奉賢、金山、南匯)、1廳(川沙)。松江府內,南有華亭縣,北有婁縣。
民國元年(1912),民國政府廢松江府。同年,華亭、樓縣合並為華亭縣。民國三年(1914),因與甘肅華亭縣同名,改稱松江縣。
新中國成立後,松江於1958劃歸上海。1998年2月,松江撤縣設市,也就是說,古代的華亭就是今天上海的松江區。近代上海開埠前,松江壹直是上海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由於其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脈,松江被稱為“上海之根”。
武縣,縣名。東漢永建四年(129),在原會稽縣浙西(錢塘江)設吳縣,設在吳縣(今蘇州姑蘇區),會稽縣僅保留浙東,遷至(今紹興越城區)。吳軍下轄的縣有吳縣(今蘇州姑蘇區)、樓縣(今昆山東北)、尤泉(今嘉興以南)、海鹽(今東漢平湖東南)、余杭、錢塘(今杭州)、富春(今富陽)、婺城(今湖州)、洋縣(今宜興)、無錫、毗陵(今常州)。